心理干预对急诊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心理干预对急诊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姜少华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急诊科河北辛集052360)

【摘要】目的:对急诊重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2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急诊重症患者展开心理干预,可充分改善其心理状况,有效提高其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急诊重症患者;心理干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242-02

急诊科为医院非常重要的一门科室,主要接收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情严重的重症患者。由于此类患者比较担心自身的病情,因而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如焦虑抑郁、紧张不安、恐惧烦躁等,导致治疗配合度不高,给治疗及预后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在此种形势下,为加快急诊重症患者身体的康复,就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在将其不良心理消除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患者治疗信心及治疗依从性的提高[2]。本文以我院72例急诊重症患者为例,对部分病例展开心理干预,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

其中,男女分别有44例与28例;年龄为20至68岁不等,平均(39.4±5.3)岁;疾病种类:20例为重症外伤,16例严重心血管疾病,13例肺部严重感染,11例脑血管意外,9例急腹症,其他3例。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未有一例发生死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可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

急诊重症患者发病比较急,通常存在呼吸困难、大出血、疼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濒死感,因而其不可避免会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其次,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无法准确预测治疗效果,但患者及其家属希望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因而容易出现急躁不安的心理。此外,在后期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进程比较慢,且病情可能反复发作,或是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等,进而引起患者出现失望、抑郁等心理。

(2)积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在患者入院以后,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将医院的环境、病房相关制度、探视的时间等详细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听,将其陌生感消除。

其次,急诊护士应当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亲切的态度来对待患者,确保技术娴熟,动作轻柔,从而充分促进患者安全感及信赖感的提高。

其三,在对患者实际病情及临床体征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前提下,急诊护理人员可与其展开轻松的交谈,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例如,当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及自己的身体感到失望时,应积极给予安慰与鼓励,并通过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3)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增强:急诊重症患者之所以出现不良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够了解自身疾病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将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日常应注意的事项等向患者详细介绍,充分促进其病情认识度及治疗配合度的提高。此外,还可将主治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消除他们对治疗方面的担忧,以促进其治疗信心的增强。

(4)为患者创设良好的心理调控环境: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创设出舒适的治疗环境,确保病房的干净、整洁,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来说,应当确保病房的安静,将各种机器、工作人员及操作发生的声音尽可能降低;对病房内的光线进行合理调节,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减少环境因素造成的刺激;此外,还可为患者设置一定的娱乐区,在增强其生活乐趣的基础上,达到改善心情的目的。

(5)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在住院期间,由于受到接触人员及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会出现无归属感的情况。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鼓励亲朋好友及家属来探望患者,与患者展开良好的交流,使其充分感受到大家的关爱与温暖。另外,护理人员也应当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积极调节存在感情问题的家庭,将患者康复会受到家属关爱的影响这一情况告知家属,号召家属配合临床工作的开展,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

1.3观察指标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采用本院自拟的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展开调查。其中,问卷表主要包括抑郁、焦虑、恐惧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项目,评分为0至4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数据用百分比、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说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所示。

表两组者护理后心理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结论

对于急诊重症患者而言,其病情进展迅速且症状较为严重,再加上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够充分,以及受到陌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如焦虑抑郁、紧张不安、恐惧烦躁、孤独绝望等[3]。考虑到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后期治疗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因而在患者接受临床诊治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其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为患者创设良好的心理调控环境。通过给予急诊重症患者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干预,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引导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加快患者身体的康复[4-5]。

我院严格遵循人本理念,在对急诊重症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的同时,也对其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优质心理护理干预。本实验中,接受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抑郁、焦虑等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观察组中,护理人员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为主要目的,对患者的病情及其情绪展开了严密监测,积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将患者家庭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极大程度上促进其心理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重症患者,在给予其积极有效的诊治的同时,通过展开针对花的心理干预,可充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其治疗信心及依从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柳英,黎瑜.急诊重症患者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4534-4536.

[2]张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5):83,86.

[3]陈秋萍.心理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8(04):99-101.

[4]赵敏,高晓霞,汤晓燕.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06):176,179.

[5]徐学淼.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1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