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的落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的落实

丁凤霞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6-034-02

一、新课标、新高考、新评价体系

学科素养导向的高考评价体系,推动着高考由知识、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这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的命题必须实现由单纯注重学科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考查转向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并重的考查,这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及其高考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体系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学科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科思维方式的发展水平三个递进的考查层次。

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新授课

围绕议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或辨析式教学方法,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围绕"主题-议题-话题"展开新课学习。设置生活化情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情境出发,围绕主题(课题),设置议题(与情境有关),解决问题(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关),最后,水到渠成,过渡到课本理论知识,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1.关于议题和辩题的选择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

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即"辨析性"、"两难性"问题,是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服务的。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针对学习难点。还应依据课程标准,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的议题,也可以自主开发议题。

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设计必须凸显价值引领,教学活动应强化辨析,通过传递积极价值为学习引领方向,需要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筹学科知识,通过情境分析,让学生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

2.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确定要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两个主要因素,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每个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都涉及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从原来的"三维并举"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一体",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每节课并不是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都要体现,也不是都能体现,要根据课题内容具体分析和确定。

(二)复习课

复习课既是知识的整合课,又是知识的运用课。知识整合要注意知识的内外联系,即同一理论内的整合与不同理论之间的整合,也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理顺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整合,最重要落脚到程序性知识上,毕竟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是落脚,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讲评课

讲评课决不能仅仅就题论题,而要围绕中心任务,明确要使学生学会什么,包括学会什么知识的运用,掌握什么解题方法,培养什么学科思维和学科语言。要达成五个目标:消除认知误区、提高解题能力、探究思维规律、树立考试信心、培养核心素养。认知误区包括知识误区(易错易混知识纠错解误)和解题误区(思维重现→思维重构→思维提升)。

1.关于选择题的讲评:把握中心思想,排误排异结合

要让学生弄清错因是什么,是知识性错误还是解题方法问题,还要对选择题类型进行归类,并指导此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的提取与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的剔除,这一点离不开对材料中心思想和主旨大意的把握与概括。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顺利排误的基础上却陷入纠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准确把握主旨大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对材料中心思想的把握上,也离不开逻辑推理能力,要前挂后连,将题头与题肢相对照,正推和反推相结合,按照题目要求,问原因还是问结果(或意义),问体现什么还是问目的(旨在、意在)

2.关于主观题的讲评:把握试题逻辑,培养学科思维

(1)把握情境材料(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

对情境材料的把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把握情境主题、情境内容、情境结构,对于结构良好的材料比较容易提取中心思想,概括要点层次;但对于结构不良的材料就需要根据设问指向锁定有用信息,排除无用信息,需要较强的概括和整合能力,需要将材料结构进行重组,划分要点层次,并提炼中心思想。

对材料的把握离不开一定的逻辑思维,材料呈现往往按照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或者递进结构、因果结构等,遵循一定的逻辑去把握材料才会事半功倍。

(2)把握设问要求(设问分析的问题逻辑)

学生在答主观题时最大的误区就是不分析设问,直接阅读材料,即使分析设问,也是停留在表面上,不够深入,学生缺乏对设问结构逻辑的分析,不是从设问逻辑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材料有什么,就写什么,有时甚至答非所问。

关于设问的分析,要把握设问内容的具体性、设问指向的明确性、设问方式的创新性、设问价值的导向性、设问结构的逻辑性。近几年高考,越来越注重小切口知识的考查,重视学生结合所给情境对某一理论的分析,设问指向明确性更强,而且体现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必须用思维导图把设问的内在逻辑理顺清楚。

(3)把握答案设计(答案生成的表达逻辑)

答案的设计与生成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思维,在答案表述上,学科知识和具体情境要深度融合,要提高材料与观点的关联度,观点统帅材料;要提高答案的生成度,思考"每个结论的思维起点是什么,要经历哪些中间环节、各环节的衔接是否严谨",展现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有机生成答案。切忌理论与材料"两张皮",反对死记硬背,套用"答题模板",要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在具体的试题情境中进行迁移运用。

讲评课要对学生进行学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明确科学思维的意义,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掌握学科思维的基本要求,提升思维品质,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