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徽派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9
/ 2

对徽派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

马金华

上海秦森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徽派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后续,徽商遍布全国各地,其建筑结构形式出现了创新。本文对徽派古建筑特征以及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从河姆渡文化住房结构、组成构件、抬梁式建筑结构形式、保持原有风格四方面,论述了徽派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徽派古建筑;木结构;历史演变

前言:徽州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和赣北地区,包括1府6县。从先秦时期开始,徽州境内开始出现了聚居人群,此时以山越人为主,在屯溪一代构成了原始村落。到了明清时期,在相关因素的促使之下,徽州村落发展情况越来越好,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格局。另外,徽州与江浙地区经济来往密切,在建筑结构上也是相互影响。

1.徽派古建筑特征

1.1地理文化特征

在徽州徽派古建筑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地理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很多民用建筑选择在山水之间建设,进而形成依山傍水的良好生活局面,极具诗意。除此之外,徽州人民在住宅设计上,融入了风水学知识,通过方位、自然环境等,实现建筑平面布局的相互协调。例如,黟县宏村与雷岗山相背,南边紧邻南湖,在宏村形体设计上,主要以牛形为主,体现出景色秀丽的特点。在一般多院落设计过程中,各个住宅庭院之中都会开设一口井,这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天井,可以强化取水和采光效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建筑群体之中,可以获取到更加自然的天地景色,如果是在下雨天,“四水归堂”的奇景也会显示出来,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1.2徽派古建筑的装饰特征

整体来看,徽派古建筑的装饰风格极为明显,而且当地人十分注重内室的装修。一般来说,人们均会在正堂摆放一幅山水画,在两侧挂上楹联,预示在未来的生活中事业好、学业好、生活好,并且教育后代,生活中要具备知难不难的坚韧意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徽州人十分崇尚文学和教育,这也是经商之道的重要基础条件。除此之外,从住宅居室庭院设计上,很多人喜欢在庭院之中排放桌子,并将镜子摆放到桌子两侧,时钟则摆放在中间,将平安、快乐的寓意更好的呈现出来。

1.3徽派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

徽州古建筑历史文化特征展示的尤为明显,这也是东方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例如西递、宏村和昌溪等古宅之中,传统徽州建筑文化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受徽商文化的影响,当地很多人都是“处之以学,行之以商”。到了明清时代,有的当地人十分富裕,在建筑物设计上也显得十分奢侈,再加上徽州地区木材丰盛,很多人将雕刻、绘画等艺术和建筑设计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地方性较强的建筑形式,长此以往,徽派建筑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文化风格的代表[1]。

2.徽派古建筑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古建筑本体流失

徽派古建筑流失十分严重,这也为该类建筑群体的保护提供了很大挑战。从我国第三次古建筑文物普查结果之中可以看出,只有皖南徽派古建筑数量较多,重点集中在黄山市,而且这些古建筑大多数属于私有财产,为后续集中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问题,有些居民甚至还会将古建筑出租给外人居住,或者是进行扩建和变卖。由于政府监管是在明面上进行,而交易是在私下,进而导致相关事件无法避免。从近年来新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我国的古建筑饰品被交易到国外。例如,在2003年,美国波士顿一个小镇上出现了黄山市的古建筑住宅,其来源就是从我国购买的古建筑,并转移到美国。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古建筑群体数量还在减少,流失率越来越高。

2.2徽派古建筑保护问题

在很多新的徽派建筑设计上,只是对传统建筑进行了简单模仿,便被有些人赋予徽派建筑的名号,这显然与我国的建筑文化发展不相符。另外,现阶段的徽派古建筑人为和自然损坏率正在大幅增加,这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黄山市政府针对该项问题,在建筑保护和建筑研究等方面工作加大了力度,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但从根本角度来说,我国人民对该种建筑文化的保护重视程度依然不足,居民建筑保护意识极为匮乏,导致人为和自然损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站在现代建筑角度来说,材料选择主要以面砖、铝合金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与古建筑的建设材料完全不同,最终导致古建筑文化传递大打折扣。从我国古代开始,人们便不具备较强的建筑保护意识,进而增加了徽派古代时期建筑的流失程度。从实际研究中可以看出,在1970年之前,徽州古代建筑只剩下四千多栋,现如今,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破坏率较高。

3.徽派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

3.1河姆渡文化住房结构

在1973年,浙江余姚市发现了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被命名为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该遗址之中,出土了数千件木板、砖木等建筑材料,这也充分证明了该种建筑群体主要以桩木为基础,并在上面架设一些承托地板,进而打造出人们的居住面,而且在承托地板设计上,其原材料以大小龙骨为主。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人们还会在居住面基座上面设计立柱和安梁,进而将干栏式建筑结构特点展示出来,将原始巢居发展形式更好的展示出来。从现阶段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这种干栏式建筑结构属于是河姆渡文化中的重要建筑种类。在当时发展过程中,由于徽州的经济实力不足,至今为止保留的巢居建筑,属于是北方四合院和木楼的结合体,如祁门余庆堂古戏台建设就是使用了该种建筑形式[2]。

3.2组成构件

整体来看,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建筑木结构形式有三种,即干栏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在我国南方地区,木结构由干栏式逐渐向穿斗式转变,并成为其建筑群体主要的发展脉络。穿斗式构架建设主要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然后沿檩条方向,也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穿斗式结构优点是用料经济、体态轻盈,建造过程并不复杂。但落地柱较多,难于构成较大的完整空间。由于古代建筑物构建,主要目的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徽州古建最初也仅是来居住的,是从低级不断的向高级发展而来的,站在该角度来说,该种建筑结构的应用也显得十分合理。

3.3抬梁式建筑结构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传统建筑设计之中的不足得到了有效弥补,到了汉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形式,即抬梁式建筑,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普及。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瓜柱上安置檁,以联紧构架与承载屋面。虽然抬梁式结构极为复杂,加工内容要求也极为细致,但所取得的设计效果极为明显,坚固耐用,还能拓宽室内的建筑空间,将造型美观、气势宏伟等特点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在抬梁式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吸取了一些穿斗式设计原理,让抬梁式建筑结构体系显得更加完善,到了唐朝时期,该种建筑形式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完善。到了明清时代,徽商势力得到了扩展,徽戏成为了京剧的代表之一,并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格局,随着徽商走向全国的步伐,徽派古建结构形式也融合了各地许多其它因素。徽州古民居的堂屋设计,主要以明间为主,供日常迎客和活动应用,在开间结构设计上,要大于卧室面积,在卧室设计上,主要以穿斗式设计为主。而且在整体木构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将抬梁式和穿斗式结合在一起,常用的构件有柱、枋、梁、檩条等,进而将具体的地域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

3.4保持原有风格

徽州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代表着我国建筑的整体发展特点,其主要的流行区域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徽州属于是重要的宗教圣地,在建筑设计领域之中,主要体现的是自身居住需求,并融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整个建筑体系别具一格的重要体现。很多古建筑不仅可以将实用性特点有效展示出来,还能将传统历史文化气息更好的诠释出来。现阶段,全国各地仍能看到徽州人的身影,这也使得主体徽州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从实际徽州古建筑发展角度来说,其技术和艺术都能展示出一定特点,这也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上也能展示出明显的严谨性色彩,建筑工艺依然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徽州古建筑不仅代表着木结构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能为现代建筑设计者带来很多设计启发,引导人们在吸收历史文化设计精髓的同时,设计出更好的建筑结构[3]。

总结:综上所述,徽州古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历史上具备重要作用,其主体结构设计很容易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徽商已经走向全国市场,促使其原本的建筑结构形式与很多新的建筑因素融合在一起,展示出明显的复杂性和有效性特点,让整个建筑木结构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标准。

参考文献:

[1]唐曼玉.传承与创新:古建筑数字动画场景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153-154+164.

[2]张广斌,张润梅.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徽派古建筑寿命预测[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7,47(10):817-822.

[3]刘丽丽.徽派建筑传承研究与保护技术探讨[J].安徽建筑,2017,24(04):46-4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