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任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探析

黄成龙

ProfessionalismandSpecializationRoadofNewInstructor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黄成龙HUANGCheng-long曰韩睿HANRui曰刘涛LIUTao(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710071)(XidianUniversity,Xi'an710071,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rofessionalismandspecializationroadofnewinstructor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Byresearchingthecurrentsituationsofinstructorteamconstr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worksfeaturesofnewinstructor,aswellascombinedwithworkpractice,thispaperbuilds"upgrade-leap"growthframeworkfornewinstructoraftergetsintothepost,andprovidespracticalguidanceforthedevelopmentofnewinstructorteam.关键词院高校;新任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newinstructor;professionalism;specialization中图分类号院G6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1-0219-020引言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的保证,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眼于新任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探析,构建从辅导员入职后的“提升—飞跃”成长框架(如图1),希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过全面的职业化思考,多方位的专业化道路,最终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专门型人才。

1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1.1辅导员队伍的数量有所壮大、结构更加优化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共有辅导员16万人,总体达到了1:200的配备比要求。其中专职辅导员达到了12万余名,兼职辅导员4万余名,基本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架构基本形成,确保了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学历以本科和硕士为主,硕士以上学历辅导员比例已达到40.6%,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发展梯次结构有了很大改善[1]。

1.2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和完善了辅导员的选聘、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努力地落实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双线晋升的要求。基本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目标[1]。

整体上说,近几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人员比较年轻、职业化水平不高、流动性过大的问题,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是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新入职的辅导员给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状况以及辅导员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这些新入职的辅导员会不同程度的遇到角色转变、工作适应等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困惑[2]。

2新任辅导员的主要特点按照职业化概念的要求,辅导员应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管理、教育为专门职业的、具有能实现自身生存、发展,能满足自身成就感和自尊感的职业。这一职业要求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化素养和专业功底,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同时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聘、考核、晋级、淘汰机制[3]。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来源构成主要有三种形式:优秀毕业生选拔留校、面向社会考试录用和校内转岗[2]。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面向校内外考录成为新任辅导员的主要来源。高校选拔录用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新入职的辅导员大部分具有硕士学历,为确保新任辅导员在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特别是研究能力上适应辅导员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也直接导致新入职的辅导员年龄不断提高,一般在25至27岁之间,他们相对于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激情和拼劲略显不足,生理和心理上可能产生不适应。

3高校新任辅导员的职业化尧专业化道路探析3.1准入篇:深入研究工作内涵,完成全面细致的职业化思考职业化主要是以“事”为中心,要求所在职业具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职业标准;专业化主要是以“人”为中心,重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谋求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某一工作领域的专门型人才[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因此新任辅导员需要在深入研究工作内涵的基础上,完成全面细致的职业化思考。

3.1.1谋全局准定位,明晰自己的准角色,深化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认识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色和成长规律,深化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认识,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不断凝练和丰富工作的领域,最终才能更好的服务和指导学生。

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要科学规划,上下联动,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抓好班风学风;要努力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成长成才指导;要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知识,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适应养成、学涯规划和交友情感等方面的困惑;要关心时事,多学习工作案例,有效圆满的处理突发事件和安全稳定事宜。

3.1.2树四“心”,锤炼一番精业务坚持用爱心、知心、事业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贴心人,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努力锤炼一番精业务。富于知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多与学生交流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心理情况,切合事宜的开展工作。富于责任心:坚持到岗到位,落实要求,明确责任。

3.1.3勤思考善调适,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心理调适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广泛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新的工作渠道和途径,要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新的资源,引领一批新风尚。在实践中研究新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的途径,结合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深入学生。

3.2提升篇:拓展多方位的专业化道路淤搭建学习提高平台,促使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工作,形成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相结合,学业资源和再次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和海外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格局。

于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定期召开辅导员谈心技巧和工作艺术交流例会、工作沙龙等,开展辅导员工作案例征集和业务技能展示大赛,促进互帮互学,推广工作成果。

盂搭建科研助推平台,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基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基本科研业务,通过理论研究推动工作上水平。

榆搭建“传、帮、带”工作平台,配备年级辅导员时,充分考虑年龄大的辅导员与年轻辅导员结对,资深辅导员与新上岗辅导员结对,理论研究型辅导员与工作实践型辅导员结队,逐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机制。

虞搭建新兴传播媒介工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扩展思想教育工作渠道。

3.3飞跃篇:实践和总结并举,努力成为专门型的人才辅导员工作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努力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1]。

辅导员工作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内容涵盖了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

这就要求新任辅导员要思考怎么样将工作领域梳理的更科学、更清晰。

一是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即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努力成为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即辅导员如何依照校纪校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指导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的建设,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三是努力成为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的专门人才。针对学生在校四年的生活节奏和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依照大学生的生理成长规律、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时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发展指导、成长指导和就业指导。

四是努力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即辅导员要努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知识,具备专门的业务能力和咨询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五是努力成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专门人才。要善于抓机会,利用时事热点或者学生集中关注的热门事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平时多学习应急事件案例,做好相关预案,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院[1]冯刚.全国第六届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上的主题报告,2013.5.[2]张凤,周奎武.高校新任辅导员入职适应困惑及消解[J].高校辅导员,2013(1):60-63.[3]黄韶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三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2):76.

来源期刊

价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