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抗挫能力的有效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抗挫能力的有效培养

严俊

严俊浙江省嘉善县天凝小学314109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而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教师在活动中、竞赛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培养更为有效。

关键词:挫折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健康

如何让成长中的小学生承受心理挫折,增强适应能力,这是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大多是在室外进行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但同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上体育课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跑步时不小心摔倒、比赛输了等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

一、情境创设,因势利导

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差异,可在场地上摆设几个不同高度的跳高架,课中让学生选择适宜自己能跳过的高度。练习中可以看到学生兴趣非常浓,积极性很高,在学生的笑容里可以觉察到学生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跳过低高度的学生自由选择高一些的高度,教师不能因学生害怕跳不过产生畏惧的心理而降低要求和难度,这是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所必须的。

二、师生结伴,共同成长

例如:中长跑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是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小小的的操场一跑满是灰,你会看到一群信心十足的孩子在不到半圈时就走的走、拖拉的拖拉,没有几个能坚持的。而这时老师积极参与,和他们结伴同行,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本来就爱攀比的心理一下子被激活,也不怕苦和累了。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与他们一同游戏,一同比赛,一同享受成功,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要培养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在一次三人一组的抬人比赛中,有一组学生能力强,性格也开朗,他们在比赛中多次获胜。这时,我故意将他们的路线上加设了一两个障碍,其目的有二:一是让他们受点挫折,给其他同学机会;二是让他们有更大的挑战,增加他们的参与度。活动之中,我故意对这组学生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另一组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则降低一点他们的活动难度,适当缩短了他们抬人的距离,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鼓励其他小组战胜他们。结果,全班同学你来我往,活动效果非常好。

四、尊重个体差异,适时疏导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一次教学比赛中,产生了一个失败队,失败队的学生情绪很低落,突然失败队的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次输了下次再来!”顿时所有同学都受到鼓舞,纷纷进入练习中,课堂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些外向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主动热情,容易与陌生人熟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可直言不讳地进行鼓励教育,可让学生按原方案重新比赛,也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境,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促其上进。反之,内向型的学生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鼓励他们。

五、典型案例,“榜样”教育

在一次体育课上,一名六年级学生是个体残儿童,六年级了身体还像一年级的个头,跑步非常吃力,在绕操场跑时,动作缓慢、不协调,被远远地落在最后。虽然她在毫不气馁地紧追不舍,但完成任务后的学生却站在操场上笑她。见此情景,我及时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对他们说:“虽然她跑得不快,但是她不怕困难、勇敢坚持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我们不应该笑她,而应该帮助她,为她鼓掌,对不对?”这几个学生听了我的话后,都羞愧得低下了头,好几个学生都异口同声地为她喊起了“加油、加油”。在同伴的鼓励声中,该学生笑着完成了任务。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体育本身决定了人们在从事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挫折和失败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何况体育的主要形式就是直截了当的竞争和游戏,能较为感性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或感受挫折。因此,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并及时把握和调整学生受挫后心理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建设,科学合理地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魄强健、坚忍不拔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2]边和平《挫折教育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王晖《挫折教育之我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