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阅读

李玲

李玲(威宁县么站镇红岩小学贵州威宁5531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生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有效阅读

阅读作为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只有让学生立足于“人”的根本和心灵的真实,在反复阅读中进行充分感悟,才是实现两者之间的对话,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的目的。因此,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尤为重要。如何开展呢?

1.率先阅读,做好引领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就要保持大量、持续的阅读习惯,以增强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怎样也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读书可以提高教育的理念和信念。增大教师自身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以下好处。

有利于对学生阅读方向的正确指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于课堂内外通过阅读能接受到的信息是种类多样繁杂、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的大量阅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方向的指导,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辨识能力尚不完全的情况下此点尤为重要。小学生处于阅读人生的开端,倘若起初的阅读方向即有大的偏差将对其阅读带来严重的后果,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此时必须承担起此份责任来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观进行适当的指引。

有利于增强教师课堂的吸引力;很难想象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一名教师的课堂倘若仍是老掉牙数十年不变的内容是终将被时代和学生所淘汰的。在课堂中引入时代最新的话题和信息不仅将有效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也将充实课堂自身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无论一名教师是向学生介绍经典的读物和前沿的信息,还是要讲授阅读的技巧和理解的方法,学生作为受众有意知之和有意学之的兴趣才是教师的讲授取得实际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跌路设计及隧道开凿这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给学生讲述了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乌鞘岭特长隧道双向贯通的建设历程和京沪高铁建设的有关信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沿科技信息与课文的学习结合了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活了,深入的阅读和自主的理解探究课文内容便是自然的事情了。

2.激励阅读、提高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大多为重讲轻读、以讲代读的模式,此种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有了阅读的量的积累才能有能力飞越质的提高,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就要打破和摆脱这种重讲轻读、以讲代读的传统模式,通过采取多样的理解表达方式、课堂的有效提问和激励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以兴趣为指引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快乐愉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从单纯教课文到教阅读的突破。

审美贯穿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剖析形象、开掘意境、品赏语言、激发情感和想象,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提高阅读能力。课堂教学中,对于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折、思想意义积极的课文,如三年级语文《意在利的爱国少年》、《回自己的祖国去》可以采取朗读、情景表演、演讲等形式来让学生自主表达他们自己对文章阅读的理解和感受。这些形式的穿插融合既与小学生的信息接收规律相吻合也能在表现中促进学生对文字的深入理解。

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有效提问和激励评价的适当应用以做到课堂引导的有的放矢和课堂效果的有效放大。有效提问的好处在于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减少庞杂信息对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的干扰,同时有助于教者和学者都抓住文章的核心和主线,使教学路径和理解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尚不完全,如若面对庞杂、无体系的提问和文章阅读,只能加重阅读负担、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阻碍理解。

激励评价符合教育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对学生阅读的激励评价将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信。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魅力历程,学生尤其是尚未接触过多程式教育的小学生想象、发散思维能力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要不出现过大的偏差都是应该得到教师认可的。此种激励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是极为宝贵的。

3.创设阅读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参与

创设语文教学的阅读情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去亲近人物,体验人物,成为剧中人,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学《游子吟》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通过课件中的多媒体录像展现诗歌意境:夜深人静的时候,年轻的诗人手捧诗卷,一边轻轻吟诵,一边深情地注视着日渐衰老的母亲。此时,母亲正借着昏暗的油灯发出的光线,为儿子缝制衣服。透过那布满皱纹的脸庞、花白的头发,特别是那粗糙的手指,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的母亲。她就是爱的化身,也是儿子一身的痛。最后,画面定格在母子相对无言的状态。在沉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先说说此时此刻的感受,然后再读这篇诗作。由此,学生说得动情,读得感人,完全地进入了诗的意境。学生潜心于诗词之中,以真情感动真情,以心灵撼动心灵,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4.注重阅读引导,变课堂预设为自主生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教师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死拉硬拽,而是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引导得法,使学生在读中去品味、去感悟,从而让思想不断升华。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为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月光启蒙》教学第一板块时,教师出示民歌民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能读懂些什么?然后把喜欢的歌谣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感受到了什么?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互相借鉴、互相启迪;在充分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们自我探究,自我提高,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信息所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创造的喜悦。

5.强化自主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此,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教师预设的巧妙阅读方式如品读、分角色表演读、加手势读、小组竞赛读等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思、想、创,使其“个性”闪光。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于是,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阅读的舞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自说、自读、自评、自悟,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热情与活力。

6.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舍得“耗费”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时间。对课堂而言,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参与,都意味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与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则意昧着师生之间一起分享精神快乐,是实现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的实现过程。《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之间的对话。学生们根据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经过自己的角色理解,进行朗读、表演技巧等的角色活动。他们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时,一组比一组出色。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们通过自主体验,达到了阅读教学“形式的简单化,思想的深度化”的教学要求。

7.拓宽学习空间,变封闭式的课堂为开放式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材是教学的一个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把课堂拓展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从而拓宽学习的时空领地。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美的享受。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搜集课外阅读材料,强化每篇课文的预习,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学习资料的习惯。只要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用心灵去感悟心灵,用激情去激发激情,不断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就能促使学生们形成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