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刘晓华刘维政

刘晓华淤LIUXiao-hua曰刘维政于LIUWei-zheng(淤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延安716000;于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延安716000)(淤HistoryCultureandTourismSchoolof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于PublicAdministrationSchoolof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

摘要院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因素,民俗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热潮。延安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本文针对延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的发展对策,为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的实践提供依据。

Abstract:Folkloretourismresourcesarethemostimportantandactivefactorsintourismresources,andfolkloretouristisincreasinglybecomingamajorfolkboomofmoderntourism.Yan'anfolkloretouristresourcesarerichlycolorful,accordingtotheproblemsoffolkloretourismexploitationinYan'an,thispapersuggests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folkloretourismandprovidesabasisforthedevelopmentofYan'anfolkloretourist.

关键词:延安;民俗旅游;发展Keywords:Yan'an;folkloretourism;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院F59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6-0176-021延安民俗旅游概况陕北自古以来是汉民族和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战争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历史遗迹十分丰富。特别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结合,使得陕北人创造了融合不同文化特质、灿烂夺目的各种民间艺术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以延安腰鼓为代表的延安五鼓、安塞剪纸、陕北民歌、农民画、毛麻绣等民间艺术产品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文化特色极其浓郁,观赏性、震撼性和收藏性强,在国内外颇有知名度和吸引力,在黄土高原上也最具代表性[1]。延安目前挖掘推出了以“一县一艺一品”为主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23个、民间工艺美术品种38个,形成了两大系列的民间文化品种,其中延安腰鼓、洛川蹩鼓、陕北说书、延安剪纸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1个民间艺术品种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延安、洛川、富县、延川、宜川5个县先后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建成了省级民间艺术之乡5个。

2延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思想保守、市场意识淡薄较强的市场意识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思想意识滞后会严重阻碍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长期以来,延安独具特色、在国内外高知名度的民俗旅游资源“养在深闺无人识”,仅仅停留在事业层次或者简单的旅游商品层次上,未意识到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产业价值和市场效益。

2.2传统认识偏差一提到延安乃至于陕北,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红色旅游”。游客这种理解一是由于延安红色旅游是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二是由于宣传出现的偏差,未将一个全面的延安推出。因此,人们在作出旅游决策时往往忽略延安的民俗旅游资源,不利于客源市场的开发。尤其是长期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视不够,或游客将民俗与落后的文化现象挂钩,这些都不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系统深入开发。

2.3红色旅游中心城区化格局削弱县域民俗旅游的开展和发展民俗旅游一般是政府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作为延安的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作为单体直接吸引游客,与红色旅游资源的结合更能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扩大延安旅游业收入。目前延安红色旅游主要是在中心城区,未将民俗旅游扩展和辐射到各区县。相对而言县域民俗旅游资源更丰富、保护更完善,更具开发前途。

2.4缺乏过硬的旅游产品延安民俗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在全国独一无二,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首要原因就是开发的深度、广度和规模都不够。如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中最具弹性系数的潜在消费,可以有效拉动消费,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延安民俗旅游纪念品品种少,地方特色不鲜明,纪念价值不突出,缺乏创意,做工粗俗,质量差,未开发出过硬的品牌和特色商品,旅游商品市场所售旅游纪念品雷同,外来商品占主导地位。

2.5民俗旅游人才缺乏,整体素质较低延安人才劣势十分明显,不但数量少,而且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留守都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研究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及经营管理民俗旅游的人才要求。延安相继开发了民俗影视城、民俗村等相关的民俗景点,但这些高质量、高品味的旅游景区和新的旅游项目发展缓慢,效益不高,有的甚至出现了停滞的状态。延安民俗旅游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均属于旅游产品,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旅游景区和当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客源市场。

3延安民俗旅游发展对策3.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立足现状转变观念。发展民俗旅游业,观念要先行。先进的观念对民俗旅游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展民俗旅游具有很大优势:花钱少,见效快;提供就业机会,就业岗位比较多;参与性较强,综合经济效益较高;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感兴趣的旅游者越来越多。要增强对延安旅游业的发展后劲,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就必须转变观念,下定决心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千方百计抓融资、办旅游。在民俗旅游产业开发中,政府负责搞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管理、宏观决策和协调服务。进一步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市场开拓、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旅游专项资金支持,引导金融资金增加对民俗旅游产业开发的投入。

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努力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着力营造多元化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民俗旅游的积极性,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鼓励各乡镇、大企业、大集团以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大办民俗旅游,发展民俗旅游,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新机制。

3.2拓宽渠道抓宣传、造舆论牢固树立旅游产业要发展,宣传推介需先行的思想。拓宽思路、创新载体,把集中宣传和长期宣传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新闻宣传、名人宣传、节会宣传、旅游节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提高延安民俗旅游的知名度。民俗旅游应重视营销,利用形象而具体的促销方式刺激需求,引导消费。例如通过旅游频道或其他电视频道播放延安民俗纪录片,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多种宣传、促销活动,树立、强化延安旅游新形象;利用延安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在延安旅游网站上提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介绍以引起对民俗文化有兴趣的旅游者的注意;充分借助互联网发布旅游信息,实行动态促销,使旅游者可以即时和实时获取民俗旅游信息;利用延安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和新时期突出事件关注做好公共关系促销。

3.3加快县域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地离不开延安人民的支持,延安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往往成为游客的关注点。加快延安与各县之间交通建设,完善各县游功能和社会化服务接待体系,改善和提高旅游硬件设施条件,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提升旅游综合生产力。加快各县民俗旅游的开发步伐,按照国际精品标准建设具有文化含量、科技含量、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民俗旅游产品,丰富景点内容,提升档次和品位,开发特色项目,推出民俗精品线路,扩散延安游客流向,延长游客滞留时间。

3.4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创造民俗旅游产品的品牌民俗旅游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因此要在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上狠下功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农为本,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强调原汁原味,打造一些真实、土气、小型、充实的旅游项目,创造出自己的旅游品牌[2]。延安的民间工艺品种类多,但目前对它们的开发、利用远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如剪纸目前只是作为一种观赏品,它完全可以向装饰性和实用性转变。在开发、利用延安民俗资源时,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动机和心理,突显其独特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促进民俗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性项目。

3.5加快民俗旅游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民俗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向,利用高校、职校、旅游培训中心等机构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对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采取从发达地区引进的办法,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延安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服务是旅游附加产品的主体构成内容,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着游客从旅游产品中获得的旅游价值大小及旅游满意度的最直接因素。在强调民俗旅游地的硬件可以偏中低档的同时,其软件却被推向了较高级,这就要求旅游地的员工们在服务质量上达到高标准高档次,包括热情周到的接待、整洁规范的员工仪表、文雅大方的礼仪礼节、有效及时的办事速度和效率等[3]。

民俗旅游需要文化水平更高、气质更佳、对当地民俗有亲身体验等条件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俗旅游首先必须旅游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包括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对延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

参考文献院[1]王建华.延安“:大战略”铸就旅游大发展.http://www.baidu.com/link?=Url=IJgRQ,2009,12,11.[2]郝小瑶,刘金山.京郊民俗旅游如何走特色化、品牌化[J].数据,2007(8).[3]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2005(8):125-126.

来源期刊

价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