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合理给药方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合理给药方案设计

高爱民陈敏杨莹徐慧

高爱民陈敏杨莹徐慧

(贵阳市妇幼保健医院550003)

【摘要】目的:促进儿童支原体肺炎合理用药水平提高。方法根据循证医学原理,结合儿童生理学和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分析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理给药方案设计。结果儿童生理学和支原体生物学特性抗感染用药种类选择界限,导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成为抗感染用药唯一的选择;支原体对该类抗生素耐药的严峻局面,使得其合理给药方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对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恰当的给药方式并根据病例临床症状合理联合其它对症药物,可有效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结论临床医生应从循证医学角度重视儿童支原体肺炎给药方案合理性设计。

【关键词】循证医学;支原体;儿童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305-02

随着微生物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抗生素合理使用成为了医院临床科室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肺炎是儿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该类疾病治疗中抗生素使用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强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资料显示,儿童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发病率约为20%[1],由于支原体属细菌柔膜体门(mollicutes),其生物学结构较为特殊,加之儿童患者生理特性,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成为了儿童支原体肺炎唯一可选用抗生素。然而,面对支原体临床耐药形势严峻的局面,促进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用药方案设计合理性的提高,成为了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为此,特根据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原理,对儿童支原体肺炎合理给药方案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根据循证医学原理,结合儿童生理学和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分析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理给药方案设计。

2结果

2.1支原体生物学特性与儿童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mycoPlasma)是没有细胞壁结构的原核型微生物,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为直径0.2—0.3um的球状细胞(如人型支原体)和2um的棒状细胞(如肺炎支原体)等。人体呼吸道是病原性支原体主要定植部位之一,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MP)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儿童为易感群体[2]。

2.2肺炎支原体致病性与给药方案设计

MP感染致病机制主要有两途径: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及产生溶血素导致细胞溶解、与肺外组织器官存在共同抗原,其刺激免疫细胞诱导自身抗体形成,该抗体可与心肌、肝、脑组织、肺等产生交叉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靶器官病变[2]。从病因及病症两方面进行给药方案设计:病因为支原体感染,抗生素为对因用药;发热、咳嗽、病理免疫反应、炎症等的对症用药,可根据临床病例及时情况,选择解热(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组胺(如西替利嗪)、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免疫增强剂(如丙种球蛋白)等相关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方案设计。

2.3儿童生理特性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抗生素抗感染机制一般均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特定环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环节、氨基苷类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由于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将对儿童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儿童软骨发育的影响、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四环素类抗生素对骨发育的影响等[3]。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儿童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目前临床一般常用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3支原体生物学特性与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的抗生素选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抗生素的选择范围是抗生素合理使用最主要原则之一。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结构是其生物学特性,该特性导致目前儿科临床使用最为广泛、品种最多、临床使用较为安全、作用机理为妨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治疗无效,这样的结果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antibacterialagents,MAAs)成为了儿童支原体肺炎唯一可选择的抗感染治疗药物。

2.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与儿童支原体肺炎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

支原体耐MAAs机制较为复杂:可经抗生素结合靶位的改变、药物外排作用和钝化酶的产生等途径导致耐药[4]。资料显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MP感染儿童耐药率分别为:45.8、44.8、43.8和42.7%[5],面对如此严峻的耐药局面,提高临床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成为了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首要条件,同时,在儿童支原体肺炎MAAs是唯一可选抗生素的情况下,该类抗生素临床给药方案(dosageregime)设计的合理性(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间隔、疗程及不良反应防范措施等)[6],成为了MAAS临床合理使用的必要条件。通过对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恰当的给药方式(如抗生素序贯疗法[7])并根据病例临床症状合理联合其它对症药物,可有效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

3讨论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其目的是促进医学研究的最佳成果应用于临床诊疗,进而推动医疗质量提高和临床医学进步,是强调遵循证据的医学学科,其要求临床医生须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应用最佳最新的科学证据作出对患者的诊疗决策[8]。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而言,儿童生理学特性和支原体生物学特性是医生抗感染用药种类选择的界限,抗感染用药确定后,其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间隔、疗程及不良反应防范措施等给药方案的设计,可根据患者及时临床情况、相关药物的最佳最新的科学资料证据等,综合分析评估后确定,因此,儿童支原体肺炎主治医生,熟悉并掌握相关理论及知识,是给药方案取得最好临床相关所必须的,对此,临床医生应予重视。

参考文献

[1]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245.

[2]王爱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58.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109.

[4]曹兰芳,蒋俊逸.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09,30(04):239-241.

[5]邓文喻,王穗琼,吴勇兵等.9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854-1856.

[6]李俊.临床药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

[7]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9):571-574.

[8]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