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28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28例分析

陈丽娟

陈丽娟(桂林市中医院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8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重症中暑患者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4例患者仅仅单纯给予西医治疗,而实验组14例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生脉饮、安宫牛黄丸和中药方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神智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长短。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要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神智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者11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者6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64.3%,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两组重症中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重症中暑患者的疗效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更为显著,优势明显,且安全可靠,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中暑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66-02

中暑是指在高温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而导致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等症状的总称,高热是其临床表现最主要的特点,一般体温常在40℃以上,常伴有惊厥或昏迷等症状,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1]。重症中暑是夏季常发的急症之一,在夏季特别是高温以及湿度过高的环境下较容易发病,若处理不够及时和适当会有严重不良后果,病死率也随之升高。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院急诊科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自2011年6月~2012年8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重症中暑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5版《内科学》中重症中暑分型标准[2]。其中男性16例,占57.1%;女性12例,占42.9%,年龄31~63岁,平均51.2岁,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占57.1%;女性6例,占42.9%,年龄31~61岁,平均50.3岁;按昏迷程度分类:浅昏迷有9例,中重度昏迷有5例;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类:热射病4例,热衰竭7例,热痉挛3例;发病至就诊的间隔时间为0.5~6h,平均2.8h,其中既往有其他病史的患者有8例,对照组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占57.1%;女性6例,占42.9%,年龄34~63岁,平均52.1岁,按昏迷程度分类:浅昏迷有8例,中重度昏迷有6例;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类:热射病3例,热衰竭7例,热痉挛4例;发病至就诊的间隔时间为0.6~6h,平均2.6h,其中既往有其他病史的患者有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病情轻重程度、疾病类型以及既往病史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28例重症中暑患者入院后都应立即给予紧急救治,采取西医上的治疗,主要包括酒精擦浴和使用冰帽等积极物理降温措施,然后根据病情分别给予糖皮质激素预防感染、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能量合剂以及脑细胞营养剂为脑部细胞提供能量有助于觉醒、纳洛酮维持呼吸功能等,同时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发生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此外还应予以维生素C等药物保护胃黏膜以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实验组14例患者应在上述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安宫牛黄丸和中药方剂治疗,其中方剂主要包括石膏、知母、连翘、藿香、银花、竹叶、荷叶、菖蒲、甘草、西洋参和水牛角。每日一剂,一次性熬制汤剂,然后予以灌肠,每日两次,其配置用量根据患者病情而定。观察两组患者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神智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应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1.3临床疗效观察和评定指标

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评定指标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3],其中显效者是指患者在治疗后4h内意识清醒,基本体征恢复正常,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有效者是指患者在治疗后4h后,8h内意识清醒,基本体征恢复正常,各项实验室检查均趋于正常;无效者是指患者治疗后8h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基本体征并没有恢复正常,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异常。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以及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的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ɑ=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重症中暑患者入院后,其中对照组14例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而实验组14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其临床疗效结果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3讨论

中暑在中医学中属于“暑厥“范畴,根据中医辩证理论,清暑泄热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方剂中石膏、知母为君药,以此二药清暑泄热,透邪外达;暑邪易耗气伤津,故加西洋参益气生津,银花、连翘、竹叶、荷叶、石膏、知母共为臣药;藿香、菖蒲、水牛角则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有清暑泄热、凉血解毒、清心开窍之功效。我院急诊科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取得显著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说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海桐,宁观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4(04):105.

[2]周晶.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2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03):218.

[3]谭晓风,丁颖,于晓华.中暑预防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09,12(0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