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袁华

袁华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回民第六中学731300

【摘要】为了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就能够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地、健康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5-059-01

一、课堂教学坚持“双主”理念

所谓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而这种认同和践行又建立在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道德与法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双主”理念还有助于化解教与学的矛盾,有助于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实施主体性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营造起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课堂环境,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就会形成教与学的和谐,能有效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化,真正收到教育的实效。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

在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灵活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是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而非某一方法的机械使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变:

1.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启发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所以,单一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而应该以灌输为目的实施互动启发式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启发教学的中心,唤起学生的参与意愿和互动热情。

2.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

如上所述,融入教学,必须做到师生之间在知识交流中信息对等,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权威性--这种知识是意识形态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又要重视学生传递给教师的信息的有用性--学生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知晓的许多信息可能是为教师所不知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知识信息的不平衡状况,从而促进教学由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强调教师讲授内容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张扬,阻碍了学生理论探究的兴趣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进行问题研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深化理论认识为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在探究中厘清理论认识、在讨论中解决深层次问题、在论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3.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

所谓封闭式教学,指的是一种“在教学观念、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封闭保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当下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就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探索开放式教学方式--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形成,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内在潜能,提高他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现实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内容,尽量给学生以鲜活的知识、现实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不拘于现成模式,灵活采用诸如“课堂辩论、情境模拟、游戏体验、学生讲解、社会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用多样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方式。基于这种阐释可以发现,研究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次才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无论是作为教学理念,还是作为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其它学科和课程,道德与法制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强调在形成正确思想的基础上内化为—坚定的立场、理性的观点和科学方法,从而能够运用知识和理论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所谓打牢基础,是指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研究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把科学研究的思想、范式和方法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教学与研究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所谓提出问题,是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基础的前提下,教师依据学生的真实水平提出问题或案例供学生研究,以引导学生把对理论的理解引向较深的层次。所谓课外研究,是指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型学习。有了高效的课堂,又有了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乐意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总之,在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中出现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观点或看法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讲解,以理论说服学生、以现实教育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巨大效力,从而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制课程自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柯昌清.新课程(下)2014年08期.

[2]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探讨[J].朱季平.学园2018年22期.

[3]浅谈应试教育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归宿”[J].王小双.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作者简介

袁华,(1984,1-),男,汉族,甘肃省庄浪县人,中学一级,200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现从事初中道法与法制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