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患者屈伸位时的有效椎管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颈椎病患者屈伸位时的有效椎管变化

彭小强郭开今袁峰

彭小强郭开今袁峰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阜宁224400)

【摘要】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屈伸位时的有效椎管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28名,给予颈椎中立位及动态核磁共振成像,分别测量其有效椎管和脊髓正中矢状径、缓冲空间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患者椎间隙水平有效椎管矢径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颈椎各椎间盘水平缓冲空间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C4/5、C5/6节段后伸位较中立位椎间隙水平椎管有效矢径减小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核磁共振成像(KMRI)以一种非侵袭性的方法证实了人体真实的有效椎管、缓冲空间及脊髓的动态变化,即有效椎管矢状径及缓冲空间于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

【关键词】颈椎病;有效空间;动态核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133-0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1]。主要病因为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韧带增厚或椎间盘脱出等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本文研究颈椎病患者屈伸位时的有效椎管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颈椎病患者30名,其中28例完成实验,颈椎MRI检查常规中立位均见颈椎不同程度退变,椎间盘不同程度膨出或突出。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30-74岁,平均52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0个月。排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先天性脊柱畸形,结核,肿瘤,脊髓侧索硬化,脊髓空洞症。

1.2方法:受检者仰卧,先行常规中立位颈椎MRI扫描。再行颈椎屈伸位MRI扫描:采用头颈部不同高度的沙袋来调整颈椎的屈伸程度,头枕部垫高,颈部屈曲,以无颈部无不适为限作为前屈位;两肩间垫高,使头部自然后垂,以无颈部无不适为限作为后伸位。于矢状位正中层面椎间隙平面测量硬膜囊矢径、脊髓矢径,在椎间隙平面分别对与硬膜囊或脊髓前后缘弧线的切线作垂线,在该线上硬膜囊、脊髓前后缘交点之间距离分别称之为硬膜囊正中矢径及脊髓正中矢径。硬膜囊正中矢径、脊髓正中矢径的差为缓冲空间。选择测量最靠近正中矢状面的两层图像,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体位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前屈、中立、后伸位C2/3-C6/7椎间盘水平椎管矢及其统计分析结果

颈椎椎间隙水平有效椎管矢径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C2/3椎间隙水平三种体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3/4、C4/5椎间隙水平后伸位分别与前屈位及中立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前屈位及中立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6椎间隙水平三种体位之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C6/7椎间隙水平后伸位与前屈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前屈、中立、后伸位C2/3-C6/7椎间盘水平脊髓矢径及其统计分析结果

C2/3椎间隙水平脊髓矢径屈曲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C3/4、C4/5、C5/6椎间隙水平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C6/7椎间隙水平中立位最大。椎间隙水平三种体位之间脊髓正中矢径比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

2.3前屈、中立、后伸位椎间隙水平缓冲间隙及其统计分析结果

颈椎各椎间盘水平缓冲空间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各椎间盘水平三种体位之间缓冲空间之间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2.4后伸位较中立位椎间隙水平椎管有效矢径变化幅度

颈椎C4/5、C5/6节段后伸位较中立位椎间隙水平椎管有效矢径减小最大,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定量地研究不同体位下的有效椎管椎管、脊髓及缓冲空间的变化规律,显示退变突出的椎间盘可随颈椎伸屈活动产生变化,采用动态MRI扫描印证了体外实验的结果,受试者在后伸位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黄韧带向椎管内折叠使的椎管缓冲间隙明显减小甚至压迫脊髓。本研究结果显示颈椎椎间隙水平有效椎管矢径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

比较各节段椎管变化幅度,结果显示颈椎C4/5、C5/6节段后伸位较中立位椎间隙水平椎管有效矢径减小幅度最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这两个节段活动度及负荷最大,退变较重有关,综上所述,有效椎管在颈椎屈伸时的变化规律为:前屈时椎间盘回纳,黄韧带绷直,椎管较中立位变大;后伸位时椎间盘突出或原有突出加重,黄韧带折叠突入椎管,椎管变得明显狭窄,如果合并椎体不稳,滑脱反向加重,则可以加重后伸位的椎管狭窄程度。

参考文献

[1]梅荣军,王浩飏.中医疗法为主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综述[J].针灸临床杂志,2012,0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