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的新助手——养老时间银行的建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3

社区养老的新助手——养老时间银行的建立

徐惠敏张文菁丁晨刘慧娟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项目名称编号(解忧时间银行):201711047022

摘要:在人口加速老龄、高龄化化,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趋势中,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维系。社区养老模式孕育而生并逐渐形成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新模式。未来的养老服务需求上升是大势所趋,仅依靠政府及个人来提供养老服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而购买养老服务成本又不是每个家庭能够承担的。因此,通过养老时间储蓄银行,鼓励更多人加入到养老服务中,缓解老年人在养老院时因远离家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同时,将他们的服务时间进行储存,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关键词:养老模式;时间银行;新型养老

一、现状分析

根据人口的发展规律,老龄化日趋成为每个国家不可避免的社会性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预计2013-2020年年均老年人新增人口或达到700万人,而2021-2030年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后年均新增老年人口1260万人,2031-2050年年均新增老年人或达522万人。数据是说明问题的最直接的方式,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能忽略未来老年人口这一巨大的社会群体,它将给我们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最突出的便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群体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让他们有家庭归属感与安全感,随之问题也由此产生。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在生活自理等方面有一定的需求,例如:患有老年疾病的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以及饮食上的调理等。这些需求在家庭养老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满足。往往在此时,家庭中的子女忙于自身发展,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以及下一代的抚养等问题,缺乏对于老人在生活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

社区养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但是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层次不齐。一方面,有优质健全设施保障的社区往往需要严格的入住条件,在经济、年龄、健康状况上限制了老年人的入住权限;另一方面,缺乏入住资质的社区设施简陋,在医疗卫生方面都不足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所以,目前形成了社区床位紧张,入住率又不高的看似矛盾的局面。

从老年人的护理与日常照顾来看,其重要性已经无法忽视。从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来考虑,老年人养老服务护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员以及硬件等其他配套设施,来满足老年群体在生活、医疗、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然而,愿意从事老年护理的人群却门可罗雀。人力资源的稀缺性限制了社区养老的功能发挥,另外,社区养老只能保证老人的居住、饮食等生活条件,但是医养结合的措施并没有被充分实行,当老人生病时,社区人员更多的选择联系老人的子女将其送至医院,所以社区养老的一条龙服务还不够健全。

受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学校、单位等社会组织会定期去往各个敬老院、养老院,给予老人关怀,丰富他们的生活,这无疑是值得人们去赞扬并一直实行的行为。然而,对于老人来说,这种关怀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状态,应该给予老人社会归属感,而非被社会抛弃的孤独感。所以我们鼓励青年人去有一定时间规律地去拜访老人,可以结对子的形式等,去给予老人关怀与照顾,将服务时间累积存储在个人账户中,当这一代人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将同样享受到这一福利。在向艳玲等人关于《护理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护理的研究进展》的调研中,就国内外护理志愿者在居家养老护理中发挥的作用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以及志愿者的供求情况。我们了解到,国内对于志愿者运用到居家养老这种方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型。这也印证了我们在实际调查与实践中,受访者对于这一话题兴趣并不是很大的情况。另外,处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并不倾向于需要护理志愿者这一群体,多抱有戒备的心理等等。

二、方案实施过程及结果

(一)前期准备

第一阶段项目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设计出了两份问卷。一份是关于调查现如今子女在养老方式选择上的倾向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对赡养老人责任的看法、在对“空巢老人”方面的相关问题等十五项问题。另一份则用来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意向。同时,查询相关资料,充分了解我国目前在养老方面出现的问题,以便我们有针对性的优化这一项目。基础工作完成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其中两位成员首先在学校范围内发放近300份纸质版问卷,同时在微信平台上转发电子版的该问卷,得到了100份的已完成的问卷。与此同时,另两位成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之后对问卷和资料了进行整理和简单的分析。加强与导师交流,对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汇总和总结。

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分别联系了学校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校附近的一家敬老院,说明了相关情况后,双方十分乐意合作。同时青协会长向协会成员讲了这件事情后,随即就有几位同学积极报名想要参加之后的志愿者活动。

第三阶段项目小组成员探讨了志愿者服务储蓄时间的问题。“时间储蓄”的计量问题作为经济问题,需要解决能否计量、谁来计量和如何计量等一系列负责的问题。时间储蓄不同于货币储蓄,现在的劳动时间与将来的劳动时间即使相同也不等值。而且劳动时间难以正确地反映劳动的强度和服务的质量,如要进行换算,也会十分的复杂。经过激烈的探讨,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设计出一张时间储蓄卡是非常有必要的。时间储蓄卡上除了包含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应包括服务内容以及相应的换算分数,达到相应的分数后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服务。

(二)实施过程

在前期准备中,我们制作问卷、联系养老院与学校社团、通过制定志愿者筛选机制初步形成志愿者团队。通过前期较完善的工作,调查到现今子女在养老方式选择上的倾向以及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意向等相关数据;初步建立合作意向、建立“时间储蓄”系统,使每一位志愿者都拥有自己时间储蓄卡;购买物资,用于志愿者对账户上的积蓄进行兑换。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针对该项目的主要问题:对于时间价值的衡量问题、关于通存通兑的问题、缺乏高质量的志愿者团队、对存在的风险缺少有效处理措、资金来源问题、如何说服大学生及社会各阶层相信并加入我们,提高参与度。我们实行了以下解决的途径。首先,针对时间价值的衡量问题,我们将制定一份评分体制,内容包括记录志愿者服务时间、次数等,老年人接受服务后的直观感受,建立一个鉴定团队,对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定,最后汇总成一个最终成绩,作为志愿者人员存入银行的价值。其次,我们招募一定的志愿者人员,逐步确立多个固定的参与者,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帮助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心理开导等等,提高志愿者队伍的平均水平。接着,我们与学校社团合作,因此在学生中可以初步建立信任关系。随着规模的扩大,更多人会慕名而来,信誉也就慢慢建立起来。当然,信任建立在承诺兑现之上,我们将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完善时间储蓄系统,确保每个人都能充分获得自己志愿工作存储下来的时间。最重要的是,由于时间储蓄的周期较长,时间储蓄的有效期等顾虑较多,因此我们将建立一个保险系统,确保万一我们“银行”破产,储户也将有地方兑换他们的“时间”,在储户储存时间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对于时间进行兑换,直系亲属可以用服务挣到的“时间”兑换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如果志愿者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生病需要护工,可以兑换账户中的时间获得优质护工服务等等。

总而言之,在中期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扩大团队规模,细化团队分工,同时使自身在大学城逐渐有一定的知名度,使志愿者规模能囊括各个高校的学生。希望该项目走出校门,与企业合作,鼓励更多工作者加入到志愿者服务中,使该平台推广至社区,通过街道开通另一条招募志愿者的渠道。

当然为了持续的发展,我们也正在开发更多平台项目,如金钱购买时间进行储存等等。平台在后期会建立一个志愿者档案库,记录志愿者的文凭、工作经验、特长等信息,即人才集散中心。企业可以在这个仓库中寻找合适的求职者,减少人力成本,同时也帮助需要工作的志愿者找到合适的,而我们从企业的中获得更多持续的赞助,也能吸引更多志愿者。

三、发展前景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且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由于我国世代沿袭下来的居家养老传统,使得很多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用“时间银行”养老恰恰满足了这一部分人的要求,不仅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养老院在资金、基础设施、服务项目等方面的压力。此外,在传承互助共赢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保障的完善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参与者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我国最早的“养老时间银行”成立于上海。1998年4月,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率先建立起了“时间银行”,倡导参与者通过累积的服务时间来换取自己年老后的养老服务时间。1999年,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区松渝里第一居委会发起“养老时间储蓄”;同一年,广州寿星大厦为志愿服务其他老年人的健康老人设立养老时间银行。随后,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南京市建邺区滨湖街道兆园社区、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等许多城市社区,纷纷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把老年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的“时间银行”。①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国家开始重视并大力倡导“养老时间银行”的发展,时间银行的发现迎来了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

(一)“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机遇

1.国外借鉴经验丰富。“时间银行”起源于1980年,在美国、日本、瑞士以及德国等国家(地区)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典型代表包括:瑞士的公众“时间银行”、美国的“时间币”组织、日本的“照护门票”系统、香港的“时分券”等[10]。以瑞士为例:瑞士的“时间银行”由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公众可以将自己的服务时数存入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内,待自己有需求时再从中进行支取。对于那些已经把时间“存起来”,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如住进养老院等)没有使用“时间”的老人,也可以把这些小时数折合成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模式既规范了“时间银行”的管理,又保障了“储户”的权益,促进了公众对互助型养老服务的大量参与。中国可以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类似的先进经验,完善对社区“时间银行”的运作管理。

2.技术支持增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时间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期以来,社区在技术不足、人员不足等因素的限制下,采用手工方式和纸质材料来记录和保存服务信息,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如今,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时间银行”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以洛阳天元社区为代表的一批“时间银行”开放了网上注册系统,方便了互助服务信息的发布、获取与对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通信、互联网、智能呼叫等现代技术相互整合会进一步推动“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包括手机客户端APP、一卡通管理系统、呼叫援助服务平台等),促进互助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推动互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挑战

1.服务时间的衡量及兑换问题。

这是“时间银行”中比较有创新的一点,但也是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最棘手的环节。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计量机制以及公平公开的衡量标准是促进“时间银行”被广泛接受的关键所在。由于互助服务内容和种类的多样,涉及到不同的劳动水平和复杂程度,如果只依靠时间的长短来计量劳动价值,明显会存在一种利益博弈行为。会驱使人们用所含价值量较低的等时长来换取价值量较高的服务,从而造成价值量不对等的状况,这与“时间银行”发展的初衷相背驰。另一方面,时间长度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参与互助的时间如何更准确地计量,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

2.缺少政策性引导,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的时间银行多由小规模的民间组织运作。由于缺乏制度规范,时间银行存在运行质量不高,组织稳定性不高,社会信誉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正式文件来推动时间银行发展。时间银行在实质上属于志愿领域,理应由民间组织推动,但以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况来看,仅靠民间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时间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依靠国家主导,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自上而下地全面推进时间银行的建设,并运用一定的公共资源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护理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护理的研究进展》向艳玲、钟文娟等人,全科护理2018年5月第16卷第13期。

[2]《中国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夏辛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3]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夏辛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

[4]试论社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林欢欢.社会工作.2012(12)

[5]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马贵侠.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6]老年人的福音青壮年的义举社会的保障——评说社区助老服务“时间储蓄”[J].丁安祥.民政论坛.2001(01)

[7]再社会化视角下我国老龄志愿互助养老的组织与管理[J].孙彦东,杨国军,刘素婷.改革与战略.2017(02)

[8]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J].刘欣.现代管理科学.2017(01)

[9]时间银行——循环互助的社区养老新模式[J].刘鑫.法制博览.2016(15)

[10]国内外时间银行下的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现状[J].蔡婷婷,曹梅娟.护理学杂志.2016(10)

指导老师(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