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音乐教学的“生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说音乐教学的“生本”

张正席

张正席(浙江省杭州市长河小学浙江杭州310052)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摘要:笔者认为,音乐“生本”的真正意义是:通过从学生已有出发的细心的课前准备、关注学生课堂反应的潜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的精心的课后调整,从而为学生构建感受“音乐之美”的平台,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音乐美感体验”。

关键词:生本教育生本音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学生最真挚的尊重和感情,以学生的最大发展为主导本体。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大势所趋,那么,什么是音乐教学的“生本”呢?作为我们工作在音乐教学一线的音乐老师来说,应该如何深入学习、潜心探究、深刻领会、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呢?

一、理念思考

曾经有人指出,小学音乐教育要有20年的长远眼光,世界总是在进步。要“为”孩子考虑但不是“替”孩子考虑,20年后的问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培养孩子会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终身热爱音乐的兴趣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有琐人的谆谆教导吗?有,就是那些优秀的经典;有学生喜爱的东西吗?有,就是那些符合学生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课堂教学中,既然是歌唱,学生一定要会唱,敢唱。这是我们普遍强调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目标我们往往悄悄地模糊了,那就是想唱。歌词曾有: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歌曲虽然老了,但是,歌曲里的事情依然发生在或者即将发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

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上经常会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呢?是愉悦还是深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老师也是学生,难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必须得有自己的感受吗,音乐是一门时间听觉艺术,时间过去了也就结束了,或许你有感想别人却没有,也可能别人有你却没有,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无意之中做了强制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的“专制”之事,感受都要有固定模式,还哪来“创新”“自主”之类的东西可言呢。

作为专业院校毕业的音乐老师,我们经常会感觉学生的音乐常识过于缺乏,这其实是我们在一厢情愿的要求学生了。面对信息海量递增和刷新的现代信息社会,并不是学生的知识过于缺乏,而是时代的知识结构在变化,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然也在转变。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基于以上种种,探索生本音乐教学的深层内涵应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的起点。

音乐生本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笔者总结为一下三个层面: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构建感受“音乐之美”的平台;要尽想各种方策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音乐之美”的熏陶;要尽量彰显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音乐美感体验”。

可见,真正的生本音乐课堂教学不应是降低音乐课程本身的要求难度,也不能是刻意的迎合学生的所有爱好和性趣,生本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通过从学生已有出发的细心的课前准备、关注学生课堂反应的潜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的精心的课后调整,这是深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之后的真正的“重视学生”,是把“音乐课”交给学生的真正体现。我们常说自己是“教音乐的”,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学生,北京的一位音乐老师说的好“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前者教是“为了教”,后者教是“为了不教”,此时,我还想更深层次地说“我是教学生享受音乐的”。

我们否定或者轻视了音乐教学生本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轻视了自己的价值。

二、策略初探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生本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换思维方式,以积极切实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发展和求知。

(一)从学生已有出发的细心的课前准备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习惯上形成了老三件:教案、磁带、录音机,虽然后来有了多媒体和课件,但是,我们往往忽略我们最主要的部分:学生。脱离了“为学生而准备”的课前准备不如不准备,“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课标”重要的主导思想之一,“生本音乐”下的课前准备应该有切实鲜活的内容。

1.“师本”理念的自身准备

这里的“师本”,是需要老师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学生,细心自检课前的一切准备,假如把“教案、磁带、录音机、多媒体”等这些东西称作硬件的话,老师还必须有更切实可行的配套软件。

比如:教唱一首歌,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仔细听录音、再仔细听录音学唱、教师伴奏演唱。

那么,从学生出发,试想:这样的歌唱教学适合所有年级吗?适用所有作品吗?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吗?学生能唱得生动吗?学生能被自己的歌声陶醉吗?如果回答是:不能,那么,我们就要重新思考设计。

笔者曾见当前的语文朗读教学中特别提倡“体验式朗读”,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好,这或许可以给我们的歌曲教唱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其实,在大多时候,我们的教唱模式基本都是逐字、逐句、逐段进行的,有时还要加上一些乐理方面的讲解、情感方面的要求等,……如果不进行精细式教唱,学生学不会唱这首歌曲怎么办?尤其是一些较难的乐句,比如含有变化音、双声部、下滑音等。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知道,就单纯歌曲而言,一切技巧应该都是为抒发情感而存在的,片面的放大技巧式地教唱势必削弱学生的参与契机。

显然这样的教唱模式给学生的带来的情感体验微乎其微,学生很难切实地感受到歌曲好听在那里,美在哪里,他们能做的只能是模仿——单纯地模仿老师的一些技能。

比如,教唱六年级12册教材《火车来了》,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新疆音乐的风格,还有前倚音、后倚音、下滑音、渐强、渐弱、渐快等技巧要求。如果只是单纯地强化教唱,势必使老师和学生都会心力交瘁,还如何达成让学生“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并能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这些目标呢。

这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构建:(1)布置场景:将教室里的凳子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环形,课件展示火车造型;(2)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充当火车头,另外两组是车轮;(3)要求:a.和着音乐的节奏整体前进;b.在保持队形稳定的基础上车头继续以“嘟嘟”声模仿火车前进的节奏,“车轮”哼唱音乐旋律;c.“车头”和“车轮”整体互动,前奏部分用“嘟嘟”声模仿节奏,歌曲部分大家一起哼唱旋律。

这个互动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反复进行几次,老师还可以适当设置情境:要转弯了(顺带引出“下滑音”)、要加速了(解释“渐快”作用)等,将音乐常识消融在学生的互动体验中,然后,适时停止互动,籍着学生的快乐情绪填充歌曲。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情况,比如学生的嗓音条件是不同的,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一些学生,高音很令他们恐惧。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很好,甚至还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学生,这时,老师应该怎样确定伴奏的调高呢?显然,这是有点麻烦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了,老师要准备不同调高的伴奏,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无法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木桶理论”原则,以最低的学生为基准教唱,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老师应当适当给以展示机会单独为其伴奏。

老师还要做好综合知识的准备,这个知识准备不能仅限于音乐专业知识,而要涉及到本节课有可能引申的内容,或者学生有可能关注的知识。

2.学生的准备

学生上音乐课还需要准备吗?是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常规中逐渐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课前观念:这节课是音乐课、我要带好音乐课本、我上节课学了什么、这节课老师会交我们什么……

音乐课需要留作业吗?我想这也应该是必须的。我们要有长期性的课堂准备观念,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逻辑的联系,如果上完一节课学生就感觉万事大吉了,其结果基本就是:听过了,忘记了;学过了,不会唱。这样无疑就割裂了音乐课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联络,天长日久学生就对音乐课堂产生了放纵感,最终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完全疏离。

显然,音乐课也需要作业,关键是怎么留作业。比如:把歌带回家唱给家人听,上网搜索聆听老师推荐的作品……生本音乐作业的布置要以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音乐之美为首要原则,而使学生的音乐感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师生沟通互动的准备

很多生本音乐教育模式中都设置了“课前三分钟”这个环节,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在此种情况下,老师要抓住机会了解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表现自己。

(二)关注学生课堂反应的潜心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学目的、传播知识技能、展示教师人格素养的主要平台,生本音乐课堂更需要老师切实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契机,蹲下腰身,将双眼放在与学生比肩的高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大胆放心地进行课堂互动、平等地进行师生交流从而在爱意融融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着音乐之美。

1.“蹲下腰身”的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教学设计的质量形成正比。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式的书面计划,这需要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里都要留有学生参与的空间,脱离了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无效性的设计。

这是我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案例,上课内容是小学六年级欣赏课《草原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预留问题设计:让我们仔细聆听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的醇美音色,感受大草原辽阔美丽的自然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聆听这首歌曲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是草原美丽、草原辽阔、草原有羊群……我再次强调说: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一个女生举手发言,小心地说:我,我感觉这是男的唱的……

其实,仔细想想,面对日益中性化的社会形貌,学生们接触的大都是当前流行歌手纤细柔软的腔韵,蓦然听见女中音的声音应该很难适应。后来,我将这一个问题设计成了三个:(1)你能够听出这是男声还是女声演唱的歌曲吗?(缓和学生对音色的陌生感)(2)你能说说这种声音的特色吗?(引出女中音)(3)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深层次欣赏歌曲)

后来实践证明:这个问题设计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2.“放开顾虑”的课堂互动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种理念的引领下,音乐课堂要求学生“动起来”也就是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总是担心开放了课堂就“乱了班”成了放羊之势,生本理念下的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课堂上的身体律动,更是学生的“思想之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歌曲进行属于自己的二次创作,善于对乐曲内涵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分析。

笔者也曾比较担忧学生的“动”,后来逐渐发现“动”确实比“不动”好,但是,“动”要有目的而“动”,有分寸而“动”,有收获而“动”。在互动的原则下笔者简化为:心动(欣赏)、口动(歌唱)、体动(律动体验)。

比如,在欣赏肖邦的《雨滴》时,要求学生:端正坐姿,将双手手心向下平放在大腿上,闭合双眼,请你捕捉你耳边的雨滴,看谁捉得多。这招笔者屡试不爽,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乐曲的乐思顺利欣赏完整首乐曲。

由此可知,放心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创新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个性发展。

3.摒弃“尊卑”的师生交流

我们都说“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所以,生本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也必然是师生平等的课堂,老师必须放下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师本”的思想,把自己融入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之中,与学生融洽沟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以,生本理念下的音乐课堂要求老师少一点自己的音乐分析,多一些学生的观点;少一些老师的示范演唱(演奏),多一些学生自己的发挥;少一些直观课件的使用,多一些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敢于和老师交流,让学生感觉和老师交流是一种舒心而又有趣的事情。

4.“爱意融融”的课堂氛围

生本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离开了开心的课堂氛围其效果将是大打折扣的,音乐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学生耐心的倾听,认真地领会,用心地感受,才会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任何抵触、排斥等情绪都会极大的破坏这种感觉。化解部分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和音乐课的抵触情绪或者与音乐老师的抵触情绪,多鼓励他们,多欣赏他们将是感化他们的最好手段。

5.“厚积为用”的课堂反思

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但是经验的积累不能是我们教学的最重要支撑,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形成自己的任教风格,而老师风格的形成是和老师自己深刻而真心的课堂教学反思分不开的。我们要学会在从教的一言一行中思考生本课堂音乐教育,更要勤于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反思生本音乐课堂教学,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的精心的课后评价

生本音乐下的课后评价需要有更加丰富可行的内涵:

1.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所谓多维度就是不能仅从一个方面去评价一个学生,比如:要求一个学生演唱一首歌曲,而这个学生本身就是五音不全,但是他非常喜爱音乐课,怎么评价?类似的状况可能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

2.人性化的评价方式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六年级段的班级,这个班级的男孩子很多都到了变声期,很惧怕唱歌,怎么办。笔者制定了这样的评价方案:

不愿意唱歌的同学可以选择以下任意一项:

a.说说我想唱的歌曲为什么动听(发言不低于2分钟)

b.说说我喜欢的音乐为什么感人(发言不低于2分钟)

看见这个要求,很多孩子表现的不再紧张了,有一些孩子在介绍自己喜欢的歌曲时还会不自主地演唱一两句。

3.学生参与的自主评价让评价更具说服力

既然是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听听学生自己的意见,在进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公正大胆的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和小组评价,从而使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分量和说服力。

三、一点想法

让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这点,在某些方面西医就比我们中医做得好,比如孩子不喜欢吃的苦药,他会加个糖衣或者做成糖浆,孩子竟然会不以为是药,竟然欢喜服用了。

最后还想谈到有效性问题,不小心把“有效”打成了“有笑”,蓦然间有点傻傻的顿悟,若是我们每节课都是“有笑”的,不论是学生或者是老师,把课堂当成欢乐地舞台,把自己或者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加点糖衣或者糖浆,这可能会使我们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真正的“有效”了吧。

参考资料: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

[3]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雷雨声.《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