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工学校优势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发挥技工学校优势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

黄复庚

黄复庚(聊城市机电工程技术学校)

摘要:技工学校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新型农民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发挥优势劳动力培训

0引言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这是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文件明确地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对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认为:技工学校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新型农民做出新的贡献。

1立足本地实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关键在提高农民素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技能问题。因此加快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意义重大。技工学校在服务“三农”上,担负着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责。如何适应当前新的形势,调整办学思路,转变服务职能,改革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是摆在当前农业技工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农业技工学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及时把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转移到为“三农”服务上来,全力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我校立足当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多次组织师生义务下乡,进行智力帮扶、科技培训,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农民科技培训中,我们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在田间、地头利用广播、讲座进行现场说教,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在培训中我们坚持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为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我们分类培训,各有侧重。对一般农民主要是答疑解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培训;对优秀学员,通过信息服务、技术支持、项目援助,将其培植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通过科技培训,大力推广了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全方位开辟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

2强化技能训练,加快劳动力转移培训

中共中央2009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农民工培训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尤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和返乡农民工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返乡农民工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尤其是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就业比例居高不下,据粗略统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亿5千万以上。就我市农村来看,每年有近60万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没有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技工型人才的需求。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引导农民“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转移。

我校充分发挥做为我市农业高新技术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职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帮助他们提高生存技能,增加新知识,更新陈旧观念,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近几年,我校通过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对口培训、以需定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我校先后与市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和单位采取联办、共办的形式在我市知名企业建立了十几处实习基地,与山东时风集团、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单位签定了长期委托培养合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使他们实现了由体能型转移向技术型转移。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主动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坚持“技工教育是企业的第一道工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与企业签订委托培训订单,与学员签定委培合同,真正做到“以就业指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为减轻农民学员家庭经济负担,我们实行先培训、再就业、后收费,培训费待学生就业后从其收入中偿还。这一做法颇受农民欢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能培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做到了职业与技能相结合、技术培训和职业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职业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具备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形式上突出灵活性,学制上长短期结合,但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办短期培训班,办专题讲座,开办夜校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重点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4年省扶贫办在我校设立了省级扶贫开发培训基地,2007年学校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雨露计划”示范基地。同时学校还是山东省技能扶贫培训学校、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学校。近年来学校累计举办讲座80余次,义务智力帮扶7800人次,在当地扶植了13个农村致富带头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培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9800余人。其中2008年学校通过技能扶贫、智力扶贫、阳光工程培训完成了数控、机电、应用电子、电气焊等工种4700余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使接受培训的贫困家庭子女,学习掌握一项技能,并为他们找到一个有稳定的工作岗位、稳定的工资收入、稳定的社会保障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家庭脱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