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WS评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监护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MEWS评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监护中的应用

龙晓秋李昌容周利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急诊科于2017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急诊室后,动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选用MEWS评分对危重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赋值,观察患者的MEWS评分、MEWS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本组64例危重症患者的MEWS评分为(4.68±1.82)分。患者共6例死亡,死亡率9.38%。MEWS评分0~3分组别1例死亡;MEWS评分4~7分组别2例死亡;MEWS评分8~14分组别4例死亡。死亡组MEWS评分高于存活组MEWS评分(P<0.05)。患者MEWS评分与预后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MEWS评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可为患者的预后改善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

【关键词】MEWS评分;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监护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176-02

1.前言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若未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了评估MEWS评分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6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患者的监护流程及结果分析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急诊科于2017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4.2±3.5)岁;急诊室停留时间2~63小时,平均急诊室停留时间(34.2±3.9)小时。

2.2方法

患者入急诊室后,动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选用MEWS评分对危重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赋值:体温评分范围0~2分;呼吸频率评分范围0~3分;心率评分范围0~3分;意识状态(精神反应)评分范围0~3分;收缩压评分范围0~3分。评分标准见表1。急诊危重症患者MEWS总分0~14分,病情严重程度与MEWS评分呈正相关。

2.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MEWS评分。

观察患者MEW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观察不同预后患者的MEWS评分差异。

观察患者MEW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

2.4评价方法

动脉收缩压评价方法:动脉收缩压正常值=90-140mmHg。

2.5统计学方法

统计工具采用SPSS20.0软件。评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3.结果

3.1患者的MEWS评分

本组64例危重症患者的平均MEWS评分为(4.68±1.82)分。

3.2患者MEW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本组64例危重症患者中,共6例死亡,死亡率9.38%。其中,MEWS评分0~3分组别中,共1例危重症患者死亡;MEWS评分4~7分组别中,2例患者死亡;MEWS评分8~14分组别中,共4例死亡。结果见表2。

3.4患者MEW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

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急诊危重症患者MEW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关系数r=0.65,P<0.05,即二者存在相关关系。

4.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容易出现突发状况。动态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并给予适宜处理措施,是保障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2]。目前临床常用的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价工具较多,但尚未确立统一的标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作为一种常用评价工具,其在医院各科室病情评估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事实上,由于这种工具涉及的体征参数较多,其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严重受限。

MEWS评分是一种由意识状态、体温、动脉收缩压、心率及呼吸频率构成的评分工具。与其他评分工具相比,这种评价方法具有评分便捷、简单易操作、评分可靠性高等优势。将其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可精确评估患者的病情。

本研究将6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MEWS评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结果表明,MEWS评分为(4.68±1.82)分,死亡组患者的MEW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MEWS评分与患者预后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这种评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5.结论

医院可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监护中,推行MEWS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林月双,覃健英,李春容.MEWS评分在重症患者病情预测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6):19-21.

[2]王洪梅,吴君,陈莲花,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预测急诊呼吸系统潜在危重症患者预后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