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心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心得体会

丁邦平

丁邦平(兴国县妇保院儿科江西兴国342400)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297-02

本院自2007.5-2011.5我院小儿外科共收治儿童易复性腹股沟斜疝380例,均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共收治该类患儿380例,其中1-2岁280例,2-4岁70例,4-7岁30例,其中1-4岁占65.79%,双侧斜疝50例,占13.16%,男性342例,占90%女性38例占10%。

手术方法

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麻醉选择

全部手术术前准备器官插管及麻醉机,术中监护仪监护,模拟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采用氯胺酮复合麻醉。

手术步骤

患者平卧,臀部垫包物以充分暴露腹股沟区术野。取下腹部横纹行小切口,即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长约1.5-2.5cm,依次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浅筋膜,用小拉钩向外牵拉切口,找到腹外斜肌腱膜几腹股沟外环口,确认精索提睾肌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及精索鞘膜,于精索前内侧找到并提出疝囊,切开疝囊,于腹股沟管中部离断疝囊,指引下牵拉近端疝囊并游离至内环口上方,于腹膜外脂肪处做贯穿缝扎疝囊颈,精索鞘膜创面及疝囊横断处,严密止血,牵拉同侧睾丸使睾丸及精索复位,缝合浅筋膜,切口皮肤做皮内缝合。

结果

全部(380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15-40分钟,术中出血少,术后6小时进食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1-4天,平均2.5天,出院随访3月-4年,术后复发1例,占0.26%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斜疝常见,小儿腹股沟发生的原因有:鞘状突未闭为主要原因,并非肌肉薄弱所致,真性腹股沟斜疝不能自行愈合,均需手术治疗【小儿外科学第6版,主译吴晔明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199】;随着年龄增长及疝内容物增多,极易发生嵌顿,绞窄,应并发现,早手术,现小儿腹股沟斜疝经典治疗方法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无需修补,腹膜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一般在腹部打三个小孔,术者需具备熟练操作技术,并有完善的器材设备作保证。因此大多数医院切开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仍为首选方案,尤其是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由于因幼儿腹股沟管短小(约1-2cm)在外环口就能容易地将疝囊牵出,结扎疝囊颈,不必像成人需要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周围组织结构,所以不打开腹股沟管,经外环口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下腹横纹横行小切口行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术中无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对精索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切口选用下腹横纹横切口,愈合后手术几夫无手术疤痕,外观美,是对患儿心理无不良影响。手术步骤较经典术式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在25分钟左右,配合熟练术者仅需15-20分钟,同其他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手术者经验及熟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本术式方法无切开腹膜外斜肌腱膜,减少了腹股沟管周围髂腹下神经核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可避免因缝合不当致腹膜外斜肌腱膜和精索组织相逢合而引发医源性隐睾,在腹股沟管外离断疝囊,近端疝囊约存留2cm以上,就使菲薄的疝囊壁剥离时被撕裂或部分滑落可能性减少,有利于疝囊的完全高位结扎,大大的减少本术式复发的关键一步。当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保证该术式成功的关键,而疝囊是否完全高位结扎是术后复发的关键。

体会

1、该术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的患儿,特别是4-5岁以下患儿,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采用该手术方法相对受限制,现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2、下腹横纹小切口,易找到疝囊,副损伤小,术后无明显疤痕,美观3、手术时间短,手术及麻醉风险小,恢复快,损伤小,住院时间缩短,费用低,易接受,及术后易护理,5、效果好,复发率低,6、手术方法简单,适合各层次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