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定位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激光定位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黄海

黄海

湖北省安陆市普爱医院骨科湖北省432600

摘要:研究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90例ASAII级或III级接受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腰-硬联合组(CSEA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组(NS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观察三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自行排尿时间。结果:NSA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EA组,麻醉阻滞平面明显低于CSEA和EA组,并且满足手术要求。

关键词:激光定位技术;骨科手术;运用及研究进展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90例患者,男56例,女34例,ASAII或III级,年龄36~65岁,体重49~75kg,急诊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无肝、肾功能不全,无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史。其中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将被排除:围术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孕妇、多发多处骨折、创伤性休克、带有心脏起博器者、心脏电活动不平衡者,同时连接高频外科装置者,有易爆气体时。随机分为三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NSA)。

2、方法

进入手术室前30分钟,所有患者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监测EKG、BP、SPO2和RR,开放外周静脉通路。

(1)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方法。使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连接Stimuplex穿刺针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的正极通过一表面电极片与患者的皮肤相连,负极连于绝缘穿刺针,初始电流设置为1mA,刺激频率为2Hz。患者平卧于手术床,取患侧股神经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作浅表局部浸润麻醉,Stimuplex针刺入皮肤,当针尖接近神经干就可引起目标肌肉的收缩,此时调整神经刺激仪电流,直至电流在0.2~0.4mA时仍可诱发肌肉收缩提示神经定位准确。回抽无血推注局麻药10mL。患者取患侧在上侧卧位,选择坐骨神经穿刺点,操作方法同股神经,定位成功后推注局麻药20mL。局部麻醉药均为2%利多卡因、0.75%罗哌卡因、0.9%NaC1(1:1:1)混合液。麻醉后5~10分钟初评麻醉效果,判断麻醉起效时间;20分钟评价麻醉效果判定麻醉平面、阻滞完善时间。通过患肢发热、疼痛减轻程度、有麻木感不能抬起为判定麻醉效果标准。手术开始后根据镇痛效果不同,静脉滴注咪唑安定5mg镇静。

(2)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侧卧于手术床上,取L2~3椎间隙,常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分次推注局部麻醉药,总量25~30mL。此法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还有硬膜外血肿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3)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管前,采用“针内针”法,用25G脊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管腔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先将2~3mL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退出脊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此法易致血压下降,平面升高还可产生心动过缓、呼吸抑制。

3、观察项目

记录三组病人麻醉用药总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从完成操作到针刺疼痛减退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即阻滞起效至阻滞完全消失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直接到神经干,而硬膜外方法存在麻药扩散不均、阻滞不全现象)、术中液体总量(硬膜外麻醉相对血容量不足)、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术后自行排尿(无需插尿管)、术前准备时间及对禁食要求、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等。

二、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在李亚光等人[5]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数字骨科技术的发展,足踝、盆骨、关节骨折,脊柱侧弯、后凸治疗,四肢畸形矫正等方面均开始对数字骨科技术进行了运用,从而实现个体化定制以及生物制造水平的提升,增强手术方案的科学性与手术后相关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基于此,该研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骨折治疗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在朱学敏等人[6]的相关研究中,对骨科技术中的CAD(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技术)、RP(骨骼快速成型技术)以及三维建模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Mimics等三维建模操控软件,能够根据患者的计算机影像学资料建立与之相符的骨关节三维立体模型,该建模技术避免了普通X线片检查中的重叠现象,弥补二维CT检查缺乏整体性的缺陷,清晰、完整显示跟骨结构,医师能够对骨折的移位情况有直观了解。

骨肿瘤手术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2.其他骨科手术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除上述复杂性骨折及骨肿瘤手术中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外,在关节手术、脊柱外科手术、寰枢椎手术、创伤性骨损伤手术中也展开了应用。在王智运等人[8]关于脊柱外科手术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同样认为主要依赖于3D技术、CAD/CAM技术、RP技术等,首先通过3D技术对畸形、脱位、骨折、结构破坏的脊柱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为医师体检了解患者损伤处的三维立体结构提供有力依据,完善手术方案;其次,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三维的立体模型进行研究,例如测量尺寸、体积、面积,明确手术路径与组织移位等,使得手术方案能够得到精确呈现;最后在数字化导航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

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骨科技术还将依赖于更加先进、强大、完备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支持[10]。例如自动提取MRI或CT检查数据中特征性的参数,直接生成三维立体骨骼模型,再如通过人机交互法完成材料与假体的植入,数字化机械臂,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等[11-13]。数字骨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与治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该技术还应当不断发展完善,为医疗事业及人类生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数字化技术将成为21世纪优秀骨科医生的临床床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夏虹,吴增晖,等.数字骨科技术在儿童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6):516-520.

[2]陆建华,秦步平,王志刚,等.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设计定制桡骨头假体的体外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5):451-454.

[3]章莹,尹庆水,万磊,等.数字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一)[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3(2):113-119.

[4]张建春,吕厚忠.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J].现代医院,2013,1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