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1

建设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王忠财

王忠财山东省栖霞市官道中学265300

历史学科包含内容十分广泛。在日常历史教学中,面对众多的人物、年代、事件以及背景、过程、结果、性质、意义等等,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和谐高效呢?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式的板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用提问的方式,并把它板书化,告知学生你该知道什么、你知道了吗,上课伊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

问题怎么提呢?我认为基本有两种提法。一种是围绕知识点来设问。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节,可问:“唐朝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什么叫贞观之治?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本寻求答案,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学生阅读思考后,让学生当堂回答,大部分学生应该能正确答出。即便有的学生答错了,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会更深。另一种问题则是从比较思维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比如设问:“唐太宗与汉高祖在政治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就需要学生应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然后得出结论。如:两人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都能听取臣下好的建议,都善于用人等等。一个学生可能答不全,但几个学生的努力就能答完整了。此类比较性的问题,在教材中可挖掘出很多,教师应及时在适当时机加以应用,这样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类问题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第一类是打基础,第二类是提高。

二、积极发言可加分——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教师设计好了问题,还要学生积极响应与配合,教学才能互动起来。针对学生好胜心强又重分数的特点,我向学生宣布了一条规则,就是“回答问题可加分”。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因希望有分进账,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尽管他们的动力来自加分,功利性很强,但导致的课堂气氛积极活跃的结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具体的做法是:每次上新课前,把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化为“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类问题让学生回答。然而提问的方式要注意不能和前面上课时的完全一样,需要变换角度,让学生有新鲜感。以前面提到的“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内容为例,唐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繁荣主要和哪几个皇帝的统治关系最大?为什么?……

此外,历史知识是需要逐步累积的,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为了矫正这个毛病,我一方面在上课时注意讲新知识时带出老知识,如讲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引导学生回忆,台湾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被日本占领的?共占领了多少年?另一方面,定期把新旧相关知识编成智力竞赛题,抓住适当时机,让学生抢答,在愉快活泼的氛围里,学生温故知新,又有分进账,师生皆大欢喜。

三、讲历史小故事、演历史小品、课件演示——引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讲历史小故事、演历史小品是发挥其潜在能力的极好方式。而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故事,可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得到较生动的展现,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之一。讲故事,我要求学生脱稿讲,因为照本宣科对于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口才没什么帮助。演小品对学生更是多方面的锻炼,需要同学间的协作,需要根据内容编台词、根据角色的特点设计形体动作等等。如讲到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两位学生用纸做成两顶不同的官帽,下面还粘着胡子,往头上一套,就扮成了炎、黄二帝;加上两人的语言、动作,把炎黄部落之间的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师生在哈哈一乐中,落实了知识。再如学生为演商鞅变法的故事,出动了5个人配合,有商鞅、国君、旧贵族、百姓、旁白等,学生把商鞅变法的背景、经过、内容、影响表演得有声有色。

不要担心学生演历史小品会把历史演走样、会误导学生。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学生为了吸引观众,会用一些夸张的动作、语言,甚至是现代化的语言来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戏说历史。其实,台上台下的学生心里都很清楚哪些是噱头、哪些是实质性的内容,演者、观者都不会搞错,因为学生的演出脚本都是来自正规的历史读物及教材,而不是影视剧。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须选择恰当的教学场合与时机,点出恰当的故事,不是为讲而讲、为演而演,而是围绕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故事、小品在课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故事、演小品在备课时要纳入计划之中,须提前告知学生,以使学生有时间准备,从而保证一定的质量。

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上网收集资料,整理编辑制作课件,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