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李宏光

李宏光

(广西桂平市妇幼保健院537200)

【摘要】文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时期中医学整体上对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的证治规律以及特点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文献研究与中医学理论对此疾病的病机属性进行深刻认识。从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中医研究的整体状况、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治疗状况分析等方面探讨中医临床现状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情况,从而为今后中医研究提供新思路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143-02

引言

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症体现为上腹部近岐骨处疼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病症,患者发病时,不仅会干扰其工作与生活,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对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研究的整体状况

在对慢性胃十二指肠性溃疡疾病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文献的地区分布十分杂乱,而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文献产出密集,西部地区文献资料则较少,因此说明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既存在地区的发病率差异[1,2],也存在着中医研究的地区性差异。

从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的研究活动来看,其科研活动的活跃性与地区的经济实力、科研环境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本课题对这些核心地区的选题导向进行研究,从中了解中医治疗中的发展趋势。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探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价值特点的文献,从中确定文献报道的可信性以及客观程度,据目前研究资料所知,绝大多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质量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3],因此需要完善研究设计,使其更具规范性与科学性。

2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治疗现状分析

2.1治疗方式

中医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方法众多,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数不胜数,从整体上来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外合治、外治以及内治等,其中现代制剂、专方专药以及辨证治疗属于内治方法,而按摩、针灸以及局部性用药则属于外治方法。中医治病时讲究对症下药,并根据病情的严重情况进行药物的加减,因此重视理法方药,则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中药剂型在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现代制剂不仅从药物气味与色泽上予以改革,也选择了患者容易接受的包装与质地,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便利性。在改革中,中药的剂型以及治疗方法更为规范化[4,5],专方制剂的研制疗效更为确切,推动了中医在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2.2辨证规律以及病理机制

在对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临床治疗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脾胃虚弱是中医对溃疡性疾病的主要认识,在治疗方法上多采取补脾健胃的形式,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在今天而言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从临床来说,则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因此,本文研究从不同的侧面以及角度对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本研究中,从腑脏生理病理变化、病证分析、现代医学角度等方面分析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在腑脏生理病理变化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溃疡性疾病的形成并非仅是脾胃功能的不足,还与肾脏、肝脏以及肺的功能失调有关。因为肝脏掌管着疏泄等功能,对脾胃的运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肝脏失去疏泄功能[6,7],则会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肝气侵犯胃部,阻滞了胃部气机运行,可致肝胃不和,形成气滞证型;如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肝火犯胃,可形成郁热证型;如肝火热移胃,不及时清肝火泄胃热,火热伤及胃阴明显,可形成阴虚证型;如病久入络致瘀,可形成瘀血证型;各种原因致脾胃受损,出现脾胃虚弱,日久不愈,再因生冷饮食或感受外寒,再伤脾阳,中阳不振,脾胃虚寒证型当现。因此脾胃虚弱或阳虚作为溃疡性疾病的主要病机应该尤为重视。分析历年来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资料与文献可以看出,局限于肝、胃以及脾交互关系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是众多文献中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关于肺部以及肾部的研究资料则较少。

从历年来病证研究资料来看,溃疡性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单纯某个证型的病症在临床中很少遇见,而两个或多个证型兼杂的病例则较多。这些改变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状况的完善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8,9],因此单纯脾胃虚弱等虚证的发病率在近年来逐渐下降,增加了痰浊、气郁以及湿热等病证形式。从国内研究中可以证实,脾胃虚寒者在溃疡性疾病胃镜诊断与症型关系的分析统计中占了35%左右,因虚致病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其他文献资料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类似,因此可作为客观性依据。

在现代医学的研究文献中发现,患者胃粘膜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遭到破坏,从而使其防御能力失衡,在中医辨证中,将胃粘膜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之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当破坏因素增强时,便会削弱其防御能力,滋生溃疡性疾病。其中表皮生长因子、上皮细胞更新、粘膜血流、前列腺素以及黏液-粘膜屏障均隶属于防御因素,在中医中被统筹于正气的范畴,符合“四季脾旺不受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含义[10,11]。与此同时,当患者精神压力增加、情绪反应激烈等七情失和症状也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在近年来中医治疗中不仅关注脾胃虚弱问题,也开始重视肺、肾与肝三者之间功能失调的问题。从病因相兼致病的方向出发,得出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的理论成果。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必须重视流行性病学的研究、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因素,从研究中找出发病的相应规律以及症候特点,并在相应研究中以此为依据进行病理基础的探讨,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2.3辨证处方以及用药规律

溃疡性疾病在中医证候学中具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因此必须采用归纳病机、整体辩证的方式进行治疗,而理气活血法、调肝清胃法、疏肝和胃法、温中健脾法均是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时,不仅需要进行整体性治疗,也应该在传统辩证论证的基础上治疗溃疡病灶的局部。在临床文献统计中,近年来已逐渐应用外用类中药内服的治疗方式,如:血竭,青黛,儿茶等,这种方法加快了胃粘膜的修复速度,提高了溃疡愈合的质量。

而对于近年来临床研究中的特异治疗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均具有可行性,其不仅能够增加胃动力,也具有制酸治疗、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促进炎症吸收、保护受损粘膜、改善血循环的作用。因此在现代药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的基本模式,在组方中加入特异治疗方药,如:白芍、甘草、白芨、野荞麦、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三七等,有利于提供高临床治疗效果。

结语

从定量研究文献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其中的规律。在最近十多年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疾病的研究中,中医治疗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加,且改善了区域性分布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对研究方法的改善,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逐渐重视肝脾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调胃理中、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疏肝和气、化瘀清热的内外合治、针药并用的治疗方式,对日后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性依据,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秋革.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10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3):173.

[2]白广欧,查艺军.金胃泰胶囊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1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20):35-36.

[3]邵海忠.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245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47-148.

[4]潘文姣,李惠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50-51,55.

[5]张久荣.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6):133-134.

[6]王正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8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12):1842-1843.

[7]孟玉.推拿、艾灸、皮肤针综合外治胃脘痛37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6):5-5.

[8]陈天良.黄连汤合左金丸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36-437.

[9]黄群艳.半夏泻心汤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3):59-60.

[10]云涛涛,高凤鲜,李拉秀等.胃脘痛中医辨证与施护[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1):114-115.

[11]张茉莉.自拟良荜汤治疗胃脘痛10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2-73.

[12]谢松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9):306-307.

[13]何萍.联合用药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