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艺术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批评艺术的思考

赵艳

赵艳

(富阳市富春第三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教育部的这一规定给班主任增加了一份责任,那就是敢于批评、认真教育好学生。但是,如何批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然有高明的批评艺术,能充分发挥批评的育人效果。

一、对“适当方式行使批评权”的解读

1.批评是一份责任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批评”天然就是班主任甚至科目教师的“权利”,这种权利自古至今也从未废止过,这种权利是一名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需要。教育部的该项规定是旨在对那些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班主任提出的职业要求。批评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放弃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就是不称职的表现,是种失职行为。不是说学生难管,班主任就可以不管,而是必须管。

2.批评是一门艺术

教育部的规定,仅仅是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学生。那么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教育从来就是一门高深的科学,是一门奥妙的艺术。班主任即使行使正当的批评教育权利,也应当具有科学的精神、艺术的气息和温馨的体贴,更何况面对的是世界上没有的第二个完全相同的人。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学生,每个班主任的理解和实施是有差别的,不过用“艺术”去行使“权利”,更能实现教育权利的有效性。

3.批评是一种爱

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是应该给学生多一点爱。特级教师张爱姣又说:“好生要严爱,中等生在关爱,差生要偏爱。”可见爱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表扬、鼓励学生固然是一种爱,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表扬甚至会起反作用。相反,有时恰当的批评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二、批评艺术策略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那种一见到学生有了问题,老师的气就呼地上来,劈头盖脸地一顿发泄,大多是无效的批评。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适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

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偏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此时的一些想法与行为也会显得极端,并缺乏理智。倘若老师在学生这种情绪下实施批评教育手段,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火上加油,造成“顶牛”现象,最后连老师也被牵入其中,原有的问题未解决,又产生新的问题。只有设法使学生的兴奋平静下来,再进行批评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有一次,笔者正在办公室备课,学生小周哭着来报告:“班长骂我是聋子。”其表情甚是委屈、激动(因为小周的听力不好,一直戴一个助听器)。笔者喊来班长,而班长也是理由充足,十分委屈:“他自修课说话,警告他,制止他,他还是说话,他不服从管理,当然要骂他。”对此怎么办?倘若各打五十大板,他们都会固守自己的委屈,肯定是口服心不服,收不到好的批评效果。于是笔者说:“老师会把问题处理好的。”笔者叫小周先回班看书,留下班长跟他谈谈班级工作,了解近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待他心平气和之后,笔者对他讲,“作为班长能随便骂人吗?同学不服从管理固然不对,但你不能因为他错也跟着错啊!班长应以内涵服人,而不能以粗暴服人。”经教育,班长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向小周道歉,笔者又找来了气息已平的小周,双方承认各自的错误互相道歉,握手言欢了。

2.注意批评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不适宜在公共场合指出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是,当众揭学生的短处,会使学生无地自容,抬不起头,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教育。就可能发生的对批评不服的“顶牛”现象。

在一次“三项竞赛”总结班会课,值日班长在总结各组打扫情况时,点名批评了第一小组小赵同学。没想到小赵同学“嚯”地站了起来,直着脖子大声叫道“你们不要血口喷人!”可能是他又意识到笔者的存在了,立刻坐了下去,低着头一言不发。笔者想,当即给他一顿批评,他是不会接受的,即使真是他错,也会一错到底,不如先冷处理。课后笔者把小赵同学叫到办公室,直接告诉了他为什么不在教室里批评他的原因。他忸怩了一会,脸红耳赤地道出实情:“那天是我没有把包干区打扫干净,给学生会扣了分。可是当着那么多同学我如果承认多没面子。”对此,笔者肯定了他还是能正确判别事物的对错,也严肃批评他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产生的不正确言行。经过笔者的批评教育,他主动提出第二天自己在全班作书面检查并在下一次值日中,自己多做些事情,以弥补自己的过错。

3.强调针对事实,注重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为转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个性差异是很大的。一般来讲,外向性格的学生犯了错误,过轻的批评,如隔靴搔痒,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性格内向的,略重的批评往往使之痛不欲生,极大地伤害其自尊心。同样的错误,批评也应有针对性,要区别对待。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批评教育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班里的小朱同学和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顶牛”,拒不接受老师的批评。笔者找这个学生谈话,由于此时他有一种逆反心理,加之他的倔强性格,笔者强迫他向老师认错,显然不是最佳办法。考虑到小朱同学性格虽然倔强,可讲起道理的时候是一帆风顺。所以笔者设法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笔者先表扬他以前尊重老师的种种行为,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便在他心田里注入了兴奋剂和镇定剂,为使他接受批评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接着,再指出他这次不尊重老师的错误,进而讲道理、摆事实,引导他认识错在哪里,使他明白为什么是错的。最后,他高高兴兴地去向那位老师认错。试想,对这种比较倔强的学生,如果不是从表扬的角度而是从批评的角度去处理他,那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4.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批评的用语

学生自尊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特别强烈,但往往比较幼稚。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过多的、过重的或不恰当的批评指责,常常使学生丧失或缺乏个人自尊心,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师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要特别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向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直来直去”虽然很坦诚,但如果在批评的时候使用不当,会让学生觉得很不尊重,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老师与同学之间的隔阂。以下是几种典型的不当用语:

(1)挖苦式批评。中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理解和帮助的愿望非常强烈。班主任若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挖苦,则只能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有可能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御。

(2)比较式批评。有的班主任喜欢说:你看看某某某学生,学习成绩那么好,再看看你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这种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警醒学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获得好成绩。然而,这种比较式谈话如果运用得过多、过滥,很容易使效果走向反面。

(3)要挟式批评。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非学习任务繁多,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又比较差,故有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若就因此大发雷霆,对学生批评道:必须在某某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完不成,则要如何如何。这种“限期整改”的谈话方式只能拉远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5.批评需要融入真情

学生之心虽然纯真,但在他做了错事之后,往往因为紧张和害怕,而将其心灵的窗户紧紧地关闭上了,唯有老师送去感情的春风,学生那封闭的心灵之窗才能为你而洞开。所以对于犯错误的同学,老师要从内心去了解和懂得他们,给予的批评必须融入一种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爱”,那么这种感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相反,如果我们的批评等同于一种暴力,那么孩子的心是瓷器,打破后留一地狰狞。老师对学生使用暴力,等于在学生心里播种暴力。

小陈是笔者班里一位非常特殊的同学。单亲家庭,人相当聪明,但是就是不读书,而且母亲也管不住。他以前经常上网吧,甚至旷课。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得知内情后,笔者就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主动和他多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关心他,每当他犯错误时,笔者总是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笔者对他不嫌弃,较耐心,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于是笔者用感情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渐渐地,笔者觉得他把笔者当亲人一样看待,有什么想法先和笔者说,想干什么先征求笔者的意见。

6.批评需要结合表扬

犯有错误的学生,老师对他们如果只是批评、指责,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厌弃自己,有必要通过表扬唤起自信心,通过真诚的信任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真心,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这时的批评,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鼓励。小徐同学的父母外出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爷爷、奶奶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使得小徐性格古怪缺乏自制力,和班级同学难以相处,有动辄打人的习惯和对班级集体活动厌弃的习性。对此,笔者进行了多次家访,他的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打过、骂过都没产生作用。对小徐的教育,笔者想仅仅是批评是不会起多大作用的,于是,笔者在一些教学活动和班级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分派他一些任务,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对于他哪怕很小的长处,笔者都会在班上加以表扬,对于不足也提出客观的批评。在与他的个别谈话中,笔者总要说:“你有很多优点,老师都看见了,但也有一些小缺点,需要克服,我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成为好学生的。”经过这样的教育工作,他的不良习性有了很大改善,笔者坚信经过不懈的鼓励和教育,他一定会彻底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气。

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批评有法,但无定法,它涉及到方法、态度、动机等许多问题,以及批评背后的责任心、事业心等,批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要求我们教育者不断学习、琢磨、探讨。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时刻记住:我们是在教育学生,而不是在发泄私愤。批评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常与学生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让批评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