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心理效应,助力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巧借心理效应,助力课堂教学

林德孙丽丽

林德孙丽丽山东省栖霞市第四中学265301

摘要: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巧妙运用心理效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效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一、“亨利效应”——暗示中创造神奇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中梦想成真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的一到六年级进行了一次有趣的“预测未来”实验:他对六个年级各三个班的学生逐一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名单作为“最佳发展前途者”悄悄地交给了校长,并预言这些学生将来一定会出类拔萃。时隔八个月,罗森塔尔再返那所学校。令他和校长惊讶的是,先前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发展明显超过他们的同班同学。这是为什么呢?罗森塔尔事后坦言相陈,他既非慧眼独具,亦非精心筛选,只是随机圈定而已。真正的原因让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来寻找吧,那就是热烈的期待和巨大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期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亲切的关怀、热情的帮助、耐心的辅导,都能够给学生以更多的激励。学生也能够从教师的表情、态度、语气中感受到亲切、温暖。由此在学生身上就会出现一种效应,学生愈信赖老师、亲近老师,就愈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取得老师意想不到的进步。

其实,每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公平对待和赏识,也特别希望教师能关注自己。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以“皮革马利翁效应”来提高自己,多给学生一些赞赏。特别是对待学困生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少一些斥责,多一些鼓励和关心,用期待的眼光唤醒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关注和期待中主动地成长。

三、“瓦拉赫效应”——寻优中激发潜能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所成就的事业,必然是这个人的特长,弃长取短是天下最愚蠢的人才干的事。”生活的圈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也有自己的弱项,各方面都优秀的完人根本没有,避己之短,扬己之长,才会有成功的机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理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寻找其智能的最佳点,致力于每一个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开发与发扬光大,引导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顺其自然地成长、发展。

总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善于融合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