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李新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李新红

李新红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月湖小学2666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所以学生们都很喜欢。但同时,各学科的综合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呢,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自己几点做法。

一、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品德与社会课的三个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要由过去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同时,教师角色转变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那种讲授式的教学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在教学中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课改要求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首先在意识上要低下头,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来;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引领者、学习者,又是学生的朋友,达到亦师亦友的境界。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大大改善,只有改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在这一学科学习上的突破。

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要根据教材和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例如,我上《与人和睦相处》一课时,这样引入: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有一幅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谁能说出下联(远亲不如近邻),接着再请同学们想想横额是什么?(与邻居和睦相处),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这课所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再如,上《我们社区新风尚》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把反映自己身边社区休闲生活的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明白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已走向文明,人们正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无疑给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三、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地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1.民主讨论法。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围绕本课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故事讲解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情境设计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设计的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

四、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使之散发德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