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家的意味

杨可王娇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政治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政治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1、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2、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

第一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学习水平为认同水平,学习内容为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第二项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学会,学习水平为分析水平,学习内容为与父母平等沟通。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的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目《家的意味》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并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优势: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初中学生已经具有逐步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能力。

劣势: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存在着逆反心理,与父母关系紧张、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

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学生“达到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结合课标和教材分析中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确立本课重点为:了解家的内涵及意义。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中初中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确立本课难点为: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认同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感悟中国的家庭文化。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对家庭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的内涵,知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歌曲《我想有个家》以及同学们展示的家庭照片。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点评: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有的人说家是地域,有的人说家是住所,有的人说家是一群人,有的人说家是吃饭的地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眼中的“家”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那么,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72页的相关链接。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点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小品《家在哪里》和《我又有家了》。在欣赏小品的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你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

学生活动:学生表演课本情景剧[小品一:家在哪里(内容参考教材73页,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富翁和警察)小品二:亲情(内容参考教材73页,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中年男子、女儿和旁白)]后小组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发言。

【点评:通过小品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2016年春运图片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点评: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

活动二:晒晒家规传承家风

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家规”“家训”,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点评:晒晒我的“家规”、“家训”,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收集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三:孝亲敬长学会践行

多媒体播放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视频:捐髓救父的曹胤鹏

教师活动:曹胤鹏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点评: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1)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播放“感恩父母”的公益广告视频,进行情感升华。

【点评: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总体点评:

本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悟到“家”不仅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具体点评如下:

1、课堂上学生引导学生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

2、通过多媒体出示“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家”产生直观的感受,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