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引路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引路人

于福芝王海潮

于福芝王海潮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第三中学,吉林白山135200)

摘要: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因为新课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如何做:授学生学习方法、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焕发活力、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等。

关键词:语文学习;引路人;方法习惯;活力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正文:新课改给我们语文课教学有了可喜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变化。但不能否认,人们冠以语文教学太多的功能:小课堂大语文、荡涤学生的心灵道德教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摇篮等等。有的教师变化的真是不小,可是由填“鸭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教学”。我认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的转变的过程要语文教师定位好。

那么,语文教师该怎么给自己定位呢?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将生命意识根植于心中,注意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语文教师应该做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引路人。我是这样做的:

一、授学生学习方法、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做什么?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传授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的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授学习方法,灌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首先要注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揣摩、品味和运用。完成这些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就是诵读了。

一般要有教师引导下的“三读”:一读:明确题材,把握基调;二读:掌握技巧,读出韵律;三读:品味语言,读出感情。

完成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环节主要就是写作了。

学生习作源于生活,可现在的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了,没了春游,假期也变成了补课时间,学生如何谈生活呢?

美好的生活需要观察、感受。生活是学生写作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如果写作只靠眼睛去观察,那么写作就是摄影了。其实写作的灵感更多源于心灵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心灵于透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发生在身边的事,只要有意识的去发现,去感受写作素材就会滚滚而来。

美文的创作需要积累。制造任何产品都需要原材料,写作也不例外。在平日里我们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材料,或写日记、或做素材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叶圣陶先生说:“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教师引领的是方法,剩下的是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积淀语感,感悟情思,寻求方法——文之法、学之法、教之法,深知只有得其法才能让学生习得为一种能力,形成一种习惯。

二、让学习焕发活力、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将生命意识根植心中,让语文学习焕发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的气息,让语文学习富有智慧的挑战。

那么可以创设环境充分调动人的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使语文课“活”起来,让其焕发生命的活力。

首先: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借助语言燃情。

1.找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接受的理他生活最近的,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2.声情并茂的朗读或绘声绘色的描述都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老师所描绘的情景。

3.贴切精彩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花平淡为生动。

第二:我们借助实物或图像生活启情。

如我们在进行《话不尽的桥》综合实践活动中,由于我们地偏人见少,我们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类桥:古朴的、耐用的、高大的等等。这样的直观的图像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

第三:借助活动或表演想象悟情。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我引导学生学习《核舟记》时,会让学生表演东坡、鲁直、佛印以及舟子状态。曲春城同学是个从小学5年就跳上中学的,语文不是他的强项,他在活动中表演的却惟妙惟肖!等到初三他的语文学的令我们很多老师都赞不绝口。

第四:通过音乐,意境引情。

音乐,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

第五:创设问题锻炼思维。

可以教师设问,也可以学生设问。学生对于问题的大胆质疑,相互合作,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的沃土。

第六:创设实践环境学以致用。

听和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课堂就“活”了起来,学生的潜力也挖掘出来了。能力自然而然随之培养起来了。

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婷《诗意的生活》2002年3月《天津日报》。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