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品德教育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浅谈幼儿园品德教育之

冯丽娟

宁夏盐池县第一幼儿园冯丽娟

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因此,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长期从事幼教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道德品质进行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有一点启发和思考。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1、适宜的环境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基础。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幼儿保教工作中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教育环境,符合幼儿好奇心和模仿力强的客观实际。这样,既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够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模仿。因此,作为从事幼儿保教工作者,首先就要时刻注意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争做文明教职工、模范行动者、以身试教的践行者,做到外表端庄大方不拘谨、相互整洁不张扬、语言文雅不粗鲁、和气规范不违规。作为幼儿保教平台的幼儿园,要深入开展比、学、赶、超等各类幼儿保教活动和师德建设活动,在全园和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良好环境,进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使幼儿亲其师、信其道。

2、尊重幼儿是幼儿教育的关键环节。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个人想法,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小大人”来看待,平等地与他们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做到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感到被人注意、受人尊重,切不可伤害其自尊心。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畅想,向着良好的方向去发展。

二、将德育贯穿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次机会,充分发挥语言教育、活动教育、行为教育、习惯教育等教育手段的作用,使各个教育内容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实现德育由单渠道教育转变为多渠道教育。

1、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从情感教育入手。如早上我要求幼儿来园后能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给小金鱼、小乌龟喂食,记录气象日记,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每天做操奏国歌、升国旗,要立正,行注目礼,并能学会唱国歌。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把提高认识与激发情感紧紧结合起来。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给幼儿观看奥运比赛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言于之表;通过观看图片、录象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知道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南浦,杨浦大桥;通过剪窗花、念歌谣、画京剧脸谱、看舞龙的热闹场面、收集元宵灯等让幼儿从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又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徒步参观小区的变化。回到幼儿园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既提高了对家乡对祖国发展的热爱,又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情感。

2、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幼儿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必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的评价;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予以批评纠正。通过这些正反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整个是非标准教育过程中,可以用听音乐、讲故事、念儿歌、做游戏和情境表演等多种方法、多种活动、多种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思考,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抓常规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重要方法。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足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重点要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并注意生活常规的一贯性、连续性,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形成独立的、自制的、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拿轻放;加饭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切合实际的方法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内在要求。幼儿保教工作重点是让幼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习惯、在玩中锻炼身体。因此,各科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设计时,就必须要以幼儿为主,充分考虑他们年龄特点、身体条件,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相互渗透,以达到知识、智能、品德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为了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要,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进行效果自查。同时,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就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不愿坚持了。在工作中,随时掌握幼儿的心理,及时转化游戏方式吸引幼儿、激发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要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在开展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通过持之以恒、前后延续的各类活动,就能直到反复强化、突出个性的教育效果。

三、家园教育协调一致,提升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开展家长学校、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定期家访、公布每周保教内容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更要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家长能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总之,品德品质的形成、习惯的养成过程是长期、反复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掌握幼儿的自身特点,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做深入细致、耐心教育,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生活之中,幼儿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