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抢救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抢救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强忙春成广海金刚杨惠霞党亚东马莉萍

强忙春成广海金刚杨惠霞党亚东马莉萍

(西安航天总医院急诊科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抢救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抢救的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抢救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与常规抢救;抢救组在常规抢救的同时,给与5%葡萄糖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20ml单独一路静脉滴注;对比抢救前后两组GCS评分、抢救成功率、血肿扩大率、病死率及意识转清醒率的变化。结果:抢救后,抢救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抢救组患者的病死率及血肿扩大率明显降低,而抢救成功率及意识转清醒率明显升高。结论: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抢救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GCS评分,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86-03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急,恶化快,病死率高,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采用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可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我院于2014年7月~2015年8月间,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抢救高血压脑出血15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急诊抢救的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2010版美国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1]:⑴有高血压病史≥3年;⑵急性发病,伴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和肢体功能障碍等;⑶头颅CT证实脑实质内出血,出血量≤30毫升;⑷所有患者入院时GCS评分6~10分;⑸发病到入院时间:0.5~3小时(平均2.0±0.5小时)。排除标准:多发性脑血肿患者,颅脑肿瘤及外伤性脑出血、脑干出血者,长期大剂量服用抗凝药物者,有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者。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89例,脑叶出血30例,丘脑出血39例。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抢救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抢救组:男44例,女35例,年龄55~76(平均60.3±2.7)岁;对照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54~75(平均59.2±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抢救过程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病情评估,并行头颅CT扫描,同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抽血进行化验检查、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及血糖等等;并等待化验及头颅CT扫描结果。整个过程约需4小时,4小时后再次评估病情。抢救组患者入院后也进行病情评估,后立即给于5%葡萄糖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20ml单独一路静脉滴注,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抢救后4小时(相当于发病后6小时)复查头颅CT扫描,检测出血及血肿变化情况。

1.3观察及记录

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抢救后4小时进行病情评估,记录GCS评分、意识状态变化、头颅CT扫描的出血及血肿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主要是心跳和呼吸,如有一项一次及以上次数停止者,视为抢救不成功,归入病死者组;心跳呼吸均自主存在且正常者,视为抢救成功,收住院治疗。大声呼叫或拍打患者肩膀有应答或明显反应者,视为意识清醒,归入意识转清醒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抢救后4小时GCS评分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GCS评分无显著差异;抢救后4小时,抢救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统计两组患者抢救后的结果发现,抢救组患者的病死率及血肿扩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且抢救成功率及意识转清醒率明显升高(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急性期病死率为30%~50%,致残率达75%[2]。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脑损害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但主要病理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3]:⑴血肿的直接占位及机械压迫,导致脑水肿形成,改变了脑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了血脑屏障。⑵血肿周围的损伤及血液循环障碍。⑶引发炎性反应及多种炎性因子如自由基的释放,加重脑水肿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均可造成脑水肿,脑水肿反过来又可加重这些因素,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脑水肿的程度,导致颅内压增高。由于成人颅腔容积相对固定,仅有5%~10%左右的代偿容积,如颅内压增高超过了颅腔的代偿容积,就会导致脑疝,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可见,脑水肿是造成高血压脑出血病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所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就是抢救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措施。

醒脑静注射液是中药安宫牛黄丸经过现代技术提取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其主要有效成分有麝香、冰片、牛黄、栀子、郁金等等,其中麝香通络开窍,活血散瘀;冰片通诸窍,散瘀火;牛黄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栀子清热利湿,泻火解毒;郁金行气解郁,活血破瘀。各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醒脑开窍的功效[4]。常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的患者。从西医方面来说,其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抢救,可发挥:⑴抑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痉挛,改善脑细胞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缺血缺氧脑细胞的水盐代谢,减少渗出,减轻脑水肿[5],降低颅内压。⑵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直接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稳定血脑屏障,维持正常的通透程度,防止渗出物流入组织间隙与血液中,减轻脑水肿[6],降低颅内压。⑶减少血肿局部微血栓的早期形成,明显改善脑细胞氧的摄取率,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液循环[7],有效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症状,增加组织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⑷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防止炎性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保护大脑功能,降低血浆内的纤维蛋白,使血液粘稠度下降,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营养脑细胞,从而减轻脑水肿[8]。⑸促进血肿及脑水肿的吸收,改善组织水肿状况,减轻水肿的压迫,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由此可见,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用于抢救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可有效减轻其脑水肿的程度,降低其颅内压力,减少脑疝发生的机率,从而降低其病死率,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同时,醒脑静注射液还具有中枢兴奋作用,能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能抗凝、增强组织细胞耐缺氧的能力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作用,可明显提高昏迷患者的清醒率[9]。在本研究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抢救后,从表1可见,抢救组患者的GCS评分有了明显提高;从表2可见,抢救组患者的病死率和血肿扩大率有了明显的降低,而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意识转清醒率有了明显提高。说明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可以减少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还具有促醒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药物主要有甘露醇及速尿等等。该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的特点,但也有导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其早期使用不当可加重脑出血[10]。有研究对小鼠静脉注射等同于临床成人用量121倍的醒脑静注射液,即40毫升/公斤,试验中小鼠并未出现任何中毒反应,无死亡现象[11]。表明醒脑静注射液的毒性极小,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可有效减轻其脑水肿的程度,降低其颅内的压力,减少其脑疝的发生机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及意识转清醒率,降低其病死率及血肿扩大率;而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荣军,王晓峰,唐宗椿等.63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57-58.

[2]高欣欣,俞晓飞.脑出血急性期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3):332-334.

[3]李萍,赵树明,胡亚男等.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214-215.

[4]杜旬平.醒脑静治疗82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延边医学,2015(9):135-136.

[5]徐斌,吕建国.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近期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47-48.

[6]赵红军.醒脑静治疗老年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浆神经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5):96-98.

[7]潘珏恒.醒脑静和脑蛋白水解物联合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3):69-70.

[8]吴雅丽.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6-7.

[9]冯喜强,高晖,田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672-673.

[10]高岩,张兆辉.甘露醇对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影响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10(10):735-738.

[11]万文成,李杰芬,罗海燕等.醒脑静对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