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方法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方法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王发征

王发征(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解放路小学甘肃金塔735300)

摘要:“互联网+”寄宿制学校在迅速扩张中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一些问题不是学校所能解决的,特别是学生德育和安全管理教育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从外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内部需要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本文立足寄宿制德育实践,提出了德育教育中的新挑战,同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寄宿制;德育教育;新问题;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6-170-02

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创办标准化的规模较大的“互联网+”寄宿制学校成为主流选择。实践证明,“互联网+”寄宿制学校在办学条件、“两基”成果、教师队伍稳定、学生的文明程度、教育教学质量、资源运用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与发展。同时,创办“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又是一项新生事物,办成品牌寄宿制学校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本文立足寄宿制学校工作实践,谈谈在德育教育中的新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德育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情感缺失和情感教育的不足。

在“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环境下学生的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亲情的缺失。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在校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二是师生情感共振度不够,虽然师生在一起的时间延长了,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理解、敏感性等似乎弱化了,情感教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二)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的不协调。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外在约束、习惯养成,多的是刚性要求和显性约束,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或者说,学校对学生精神成长准备不足、能力不够。如,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就产生辍学念头,对班级、学校失去归属感,因生活学习、交往、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而出现心理异常,特异学生有增加趋势的现象,说明“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环境下要把学生的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生活成长为基,精神成长为重。

(三)封闭管理和开放实践的不统一。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但又造成学生活动的单一和同质化,校外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又停留在一些社区文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等浅层方面,学生从外界摄取的信息、实践体悟非常有限,这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的限制,的确需要调用各方面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校外实践的作用。

(四)安全风险和多种管理能力的考验。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构成多样,比以前一乡一中学的情况复杂得多,家长的监护权随学生的转移而转移,学校要对学生吃、住、行、学、长等各方面负责,安全管理成为“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监管压力增大,管理难度增加。与此同时,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责相应扩大,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安全等诸方面抓起,呈现全方位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鲜明特点,检验着老师综合管理的能力,也体现着学校宏观整合管理和微观精细管理的水平。

(五)需要政府社会的可持续支持。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大力支持,有些问题学校是无法单独解决的,如学生车辆接送、食堂等后勤社会化、校警校医、校园周边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和解决等问题,再有教师待遇、健康等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二、“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背景下的德育管理策略

(一)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形成严格规范协调有序的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只有融入生活、进入学生心灵世界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潜移默化、喜闻乐见、体悟内省应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德育思路上力戒“假、大、空”,崇尚“实、活、小”,落脚于“情、意、行”。在工作机制的探索上,一是健全制度与评价考核体系,这是“硬件”所需,刚性要求,建立从学校到教师个人的德育网络,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规范中,要渗透人文化和个性化的东西。如,一些班级通过广泛讨论形成“班规二十条”、班级建立人人有管理职责的各种学生部等都很有借鉴作用,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二是德育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和个性化。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层次性目标,逐步形成从学校到班级乃至学生个体的教育特色。三是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和学科的德育整合。德育内容上具有螺旋式梯度,积极探索学科与德育的深度整合,如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等。

我校是一所学生由农村集中到城区的新建“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德育思路上我们借鉴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三生”(生命、生活、生存)教育方式,取得初步效果。“生命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老”(老干部、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进校园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教育”通过校园生活、师生互动、理财教育、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寄宿生活;“生存教育”通过安全、法制、励志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我们感到把德育的基点放低一些、起点放慢一些、落点稳一些,是比较现实的一种方法。正如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试验中学校长陈永林所说,“我觉得,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不,给社会添乱就是教育的成功”。教育是朴素的事业,德育应该就是朴素的底色,一个合格中学生的底线就是“不给社会添乱”。

(二)抓好班主任、学生会、后勤宿管队伍建设工作。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班级管理涉及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一支敬业奉献善于管理的班主任队伍是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至少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目标管理规范化,培训提升呈常态,活动载体要丰富。目标管理有宏观和微观之别。学校对班主任的宏观管理:完善制度,顺畅机制,搭建平台,让班主任干得有信心、有特色、有成就。如优秀班集体创建、首席班主任评选等有一定的层级目标。微观上就是班主任特色班级创建,“规范加特色”的班级建设。“培训提升呈常态”就是学校对班主任培训的常态化,班主任对学生干部培训的常态化。在班主任培训中,我们采取“观摩交流、展示亮点、区域借鉴”方式,观摩展示校内优秀班级亮点、经验,进行片段式交流;走出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做专题报告,借鉴兄弟学校好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联网+”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探索出以校园“锅庄舞”为主体的活动特色,独具特色。学生会队伍建设是寄宿制德育管理的关键。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通过学习生活各方面点点滴滴的行为实践培养出来,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群团组织建设,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分解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学生会的培训管理作为团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学生干部从管理的“小助手”培养成自我教育的“小主人”,德育教育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后勤生管队伍建设是“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管理的可靠保证。学生安全是“互联网+”寄宿制小学德育学校最基本的一项常态工作,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立足于每天活动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基础工作主要由后勤生管老师承担,门卫、宿舍、卫生、检修等处都有这些“第二战线”的老师,而且大都是老教师,对他们要以人文关怀为重,以制度管理为基。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育智慧,借助老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善操心能操心的优点,“第二战线”持久稳固,就能实现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创设多样的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感悟与提升。

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既要让学生舒缓身心,又要达到活动育人目的。我们初步形成了四大活动特色:一是节庆活动,利用重要节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从学校宏观策划到班级微观设计,强调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参与广泛,如教师节有“我给老师的悄悄话”这样一个环节,有学生的祝福,也有学生的某个心愿或希望;有黑板上的祝愿,也有课前学生共同的“老师节日快乐!老师辛苦了!”的问候。二是评比奖励活动,突出学生特点和闪光点,扩大奖励面,改进奖励方式,如“校园十星”、“十大优秀家长”、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可以是班级奖励,也可以是家长为孩子颁奖;可以是奖状,也可以是老师的寄语,乃至作品展示,等等。三是道德提升活动,针对班级、校园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一些适当的曝光和讨论,组建“道德提升班”,体验老师、食堂师傅、保洁人员等校园工作人员的辛苦,规定时限和学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四是文体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挖掘传统的体育小游戏,探索出以校园“锅庄舞”为主体的活动特色,独具特色。

(四)积淀校园文化,注重学生精神需要。

作为新建学校,虽然历史不长,但我校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后勤食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全面规划和积累。如宿舍文化,以“规范、标准、自主、和谐”为目标,有“两卡、两栏、两查”特点,“两卡”为学生自己命名的门卡,包含学生详细信息的床卡;“两栏”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制度栏、展示栏;“两查”为午休、晚休为主体的宿管制度。教师文化中通过制度完善、搭建平台、优化作风、人文关怀,形成了敬业爱岗、勤奋扎实、规范有序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现了农村教师忠诚、吃苦、质朴的精神风貌。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特别注意发挥细节的威力,细微之处见精神:宿管老师都配有针头线脑和常见药品,方便学生缝补和预防头痛感冒;时令变化时,及时提醒和防控;与家长共同建立学段学情联系机制,学生异常情况的跟踪和预警;切实保证把营养餐做成放心餐,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学生。校园文化的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的成长来体现,“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用尊重的态度待教师”的理念在我校已生根开花。

“互联网+”寄宿制小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面临着来自校内外许多压力和挑战,特别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可持续的关怀和支持,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潜心育人,静心教书,让寄宿学生更加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