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场域的城市景观改造之建构理路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文化场域的城市景观改造之建构理路与策略

郑明海

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城市从单纯的建设转向景观文化的塑造,使景观改造成为一种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文化缺失问题。通过对城市文化场域及其对景观改造的影响和制约分析,指出在文化场域的背景下,构建城市景观改造理路对城市景观改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下我国城市景观改造的问题,明确主题文化塑造是城市景观改造主线,建构城市景观形式的多样与统一;关联多样化城市空间,立足于城市景观空间的通透与整合;保留场地具有文化信息的景观元素,延续多样化城市符号;建构“政府—场地—市民”的景观改造供给体系,提升城市景观改造效用。

关键词:基于文化场域;城市景观改造;建构理路;策略

引言

城市不断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格局,促使景观改造过程中文化场域、改造理路、改造策略间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文化、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能。城市景观改造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长期以来,改造思路与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导致的文化缺失惯性,迫切需求进行改造理路与策略的构建。而以“形象”主导的地标型景观,以及忽视城市文脉塑造的景观,并不能体现“以人、自然协调为本”的当下我国城市景观改造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构建主体间的纽带,促进多样主体的协作。文化场域作为客观性的社会存在,协调城市景观改造中存在的多样元素,促成构建主体达成共识;作为满足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的改造理路,在城市景观改造层面统领多项工作,逐渐完善城市景观改造的关键、内核及要务;作为景观改造策略,以完善的城市景观改造理路为依据,塑造主题文化,实现不同空间的关联与整合,场地历史信息的传承与演替,以文化传承的思想从空间层面,解决城市景观改造中产生的技术、艺术以及生态功能等问题。

1城市景观改造的文化场域

第一,城市本身文化形态是城市景观改造的指导原则,有助于确立景观改造方向。城市本身形态是指城市本身的精神内涵,是长期在城市整体形象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禀性、气质及功能,包括城市的价值标准、精神面貌以及主体思想、习惯、意识等。城市景观改造可以看成是一种表达、传递城市文化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主体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间接引导参与主体的行为。城市景观这种作用主要源于文化场域的氛围,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定位,向主体提供不同的使用方式,利用文化形态,种植文化、铺装文化及地形处理技术等,形成文化风格迥异的场所空间。因此,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文化场,也是影响主体精神心态,指导主体行为活动的载体。目前,城镇化扩大了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经济城镇化指数、社会城镇化指数,以及空间城镇化指数基本趋于上升趋势,进而促成了我国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快速增长。城镇化各指数间的关系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本身的文化形态,故而改变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反观这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实践,城市景观已由灰色基础设施改造转换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优化;品牌目标改变为对生态价值的塑造与提升。城镇化使得城市本身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禀性和功能需求,确定了景观改造的价值标准,引导着城市主体对城市生态景观的理解。在城市景观规划实践时,要限定景观改造的低技术需求,在满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释放生态空间,使景观成为减弱人地矛盾尖锐程度的载体。第二,城市客观形态是城市景观改造的文化符号,有助于展示城市发展脉络。客观形态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以物化符号展现城市文化资产或资源,场地上一些文化符号的保留,延续了城市发展历史片段,向主体展现场地曾经的兴盛和辉煌。然而,文化符号容易滥用、乱用,以及堆砌,极易形成景观的趋同,影响城市历史文化再现,使城市景观缺乏精神内涵,景观改造的文化成为伪文化。为此,城市景观改造在其形态上,要强调对文化场域内涵的把握,着重文化气氛、意境塑造。不论是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空间文化场的关联与整合,还是不同文化场主题景观的多样与统一,文化场域的氛围都是景观改造的依据,只有真正融入这一城市文化场域的精神领域,景观物质产品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实体。每个客观化实体都是若干个结点、面域的有机动态发展体系,通过栅格网络文化场域,可以清晰定位单个结点,掌握面域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中包括点实体、线实体、面实体,点实体在栅格文化场域中表现为一个像元;线实体则表示为一定方向上的、不同空间的、有联系的相邻像元的集合;面实体由单个空间内聚集在一起的多个像元的聚合。栅格文化场为城市景观改造提供依据,使改造后的景观有意味、有文化元素的积淀,揭示出适于当代城市景观改造的信息和符号,使城市景观具有可读性和故事性。

2基于文化场域的我国城市景观改造之策略建构

2.1以景观主题文化塑造为主线,建构城市景观形式的多样与统一

景观主题文化是城市空间图景动的一面,引领着城市景观的发展、融合,掌控景观体验空间的建立。通过生态、科技、艺术等处理手法,改变场地原有构筑物和设施的功能,使之成为延续场地历史信息的媒介。这种旧框架、新功能融合手段,重新塑造了景观空间文化主题,并以此为主线调控改造空间和相关空间的景观形态,从而达到城市景观形式的多样与统一。

2.2强调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相互联系,立足于城市景观空间的通透与整合

城市景观空间的融合不在于它的旧图形、符号、框架等表面叠加,而在于孕育出当下城市景观的时代诠释、空间整合。“都市景观不仅呈现着人们的视觉欲求和现代化渴望,还作为最为强烈而直观的视觉刺激,直接构造着当代人的视觉方式和经验”。可以说,只有理解城市景观,才能理解城市生活,景观在塑造人格和生活方式方面起着潜在的作用。而空间的通透与关联是解读景观的媒介,利用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使旅游者立足点、通过线、感受面的立体方式理解城市。“旅游文化不只是身体的旅行,它是人们准备把别处当作旅游的对象,以及让那里的人和场所准备被观看”。因此,景观时空联系为旅游者的注视和想象提供依据,景观空间的通透与整合为旅游者对这个城市文化认识和渴望提供可能。

2.3保留场地具有文化信息的景观元素,建构城市景观文化的传承与演替

城市景观改造的目的是采用“低技术”手段修复废弃区域,对一些特色景观符号进行保留,传承城市发展文化,如:大体量的框架、吊车、水塔等。这些构筑物的体量都很大,很难拆除、搬走,选择性的保留,适当的技术和艺术的处理是最佳策略。事实上,保留场地文化信息的景观改造策略,是城市发展对多元文化追求的结果,是对城市本身形态精神内涵的尊重。场地中质量好的,具有城市发展历史见证价值的构筑物,应采用部分保留、增加结构的手段,如果构筑物空间较大,可以在室内加建挑台、夹层及自动扶梯,改造为电影院、音乐厅、办公、文化等多功能公共设施。一些拆除的构件,根据城区景观空间主题文化需求重新整合,演替为标志性景观节点,场地上的矿渣可以铺路;碎石可以收集起来砌成干石墙;运输线演替为交通路线。这些建造材料源于场地本身,具有场地历史文脉的沉积,从而传承场地原有的文化。

结语

当下,城市景观改造不仅仅是改变老城区的脏和乱、废弃工厂的构筑物与设施,也不仅仅是相关机构提出包容性绿色增长、低碳城市等口号,而是将景观改造作为一种手段,强调景观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以此解决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环境与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3.

[2]石坚韧,赵秀敏,王竹,等.城市景观栅格网络多因素相关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报),2010,44(9):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