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血常规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

蔡丽蓉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妇幼保健站615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入组对象均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检测,比较分析各组对象检测结果。结果120例观察组中缓解期患者63例(52.2%),活动期患者57例(47.5%);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浓度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且活动期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更明显,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克罗恩病组患者的CRP、血沉指标明显升高,且活动期患者的升高幅度更明显(P<0.05),克罗恩病组活动期患者的CRP、血沉指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缓解期患者的CRP、血沉指标明显降低,而活动期患者的上述指标显著升高,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中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均可作为诊断IBD及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对IBD疾病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炎症性肠病;诊断价值;活动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认为,IBD的发病是由于机体内肠道菌群触发易感宿主,从而导致肠道出现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出现肠道慢性炎症。资料显示,国外克罗恩病的发病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而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IBD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1]。目前,临床上对IBD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放射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等手段进行,通过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粪便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等指标检测,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前提下做出诊断。不过,此一系列检查不但有一定创伤,而且操作较为复杂,经济花费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如何简便、有效的对IBD患者进行诊断及疾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外有研究报道,血常规检查中的多项指标均可反映IB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而国内对此的研究尚不多见,为了进一步探讨血常规检查指标在反映IBD患者疾病活动度方面的情况,并探讨血常规检查对IBD诊断的应用价值,特开展本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观察组病例为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IBD患者,共计120例,本组患者均经实验室、影像学、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广州)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诊断标准[2],其中克罗恩病32例,溃疡性结肠炎88例,排除其他系统免疫性疾病,男性51例,女性69例,年龄26-76岁,平均(40.8±10.9)岁;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各项指标均无异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共80例,排除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者,男性33例,女性47例,年龄25-74岁,平均(38.9±10.5)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良好。

1.2方法常规采集两组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液2ml作为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前嘱患者空腹12h,采集标本后,采用我院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常规检验和CRP、血沉检验,记录中性粒细胞浓度、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RP及血沉等各指标结果。

1.3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通过SPSS20.0数据软件包处理分析。研究中计量资料采用()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进行x?检验,研究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性。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疾病活动度划分情况

120例观察组中缓解期患者63例(52.2%),活动期患者57例(47.5%),其中32例克罗恩病患者中,缓解期患者15例(46.9%),活动期17例(53.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缓解期患者48例(54.5%),活动期40例(45.5%),见表1。

表1观察组患者疾病类型及疾病活动度分布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缓解期比较,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尚难以治愈炎症性肠病(IBD),内科治疗的目标主要在于诱导和维持缓解,一直以来,寻找理想的监测指标以对疾病活动度进行监测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由于IBD疾病具有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点,患者需要进行反复、多次检查,不但对其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伤害,而且为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操作简单、非侵入性、价格低廉的监测指标成为医学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在临床诊治中,血常规检查是最为常见的实验室检测项目,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能够对血液标本进行中性粒细胞浓度、白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等指标值进行换算,其中血小板计数、白细胞与多种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炎症活动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均显著升高。

有国外研究者提出,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均与IBD的疾病活动度有关[4]。有研究者对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肺动脉栓塞、冠心病等疾病中的预测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与其他炎症指标相似,其在炎症反应时期也明显升高。国外研究者对IBD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克罗恩病患者还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活动期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均显著升高,因此认为该指标可作为预测IBD患者活动期的敏感指标[5]。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克罗恩病组患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活动期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处于缓解期患者。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作为一种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重要参数,其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高敏感度指标,而IBD患者肠道的铁吸收障碍程度与其炎症指标以及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患者炎症活动期通常处于营养缺乏状态,这导致红细胞形成障碍,从而致使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从而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6]。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BD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体积显著减小,且活动期患者下降幅度大于缓解期。血小板体积与其功能息息相关,因此,相比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在某些疾病的判断中更为敏感。既往文献报道,血小板计数增高患者的临床活动指数较高,同时,血小板计数增加是IBD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有研究资料显示,IBD患者的血小板体积明显降低,且指出这种降低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处于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体积下降明显。目前,对于炎症时血小板体积下降的发生机制并不明确,由于血小板无细胞核,因此,它的生化及形态学特征主要由其前体细胞遗传信息决定,而其前体细胞的成熟、血小板形成及其体积可能是由体液调节所控制的,因此,可以推测,IBD患者炎症活动期内,其多种炎症因子也许参与并影响了血小板的生成及其形态,并进一步对其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其体积变化。此外,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细菌,当患者发生炎症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则吞噬大量细菌,从而使其变为脓细胞后进入血液,导致其浓度升高。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中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均可作为诊断IBD及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对IBD疾病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黎明.探讨开展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4):207-208.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0):818-831.

[3]王玉萍,王承党.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2015,20(11):687-690.

[4]唐颢,钱家鸣.血清标志物对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预后评判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9):794-797.

[5]李璇,潘芳,刘杨.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意义探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4):317-319.

[6]姚芳,范一宏,曹倩,等.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克罗恩病的相关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6):38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