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解读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多重解读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杨军

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中学611800

摘要:《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读者多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康桥情结”明确显示,康桥已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一座纯美的小桥,更是作者一种精神情感的象征。本文旨在以“彩虹似的梦”和胡适对徐志摩人生观的评价,来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徐志摩《再别康桥》多重情感内涵解读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歌意境柔美悠远,风格清新飘逸,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正因为它那柔美飘逸的意境和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多少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钟情。语文教材几度更易,也从未把它删除在外,由此可见《再别康桥》一诗地位之非同寻常。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一般读者多是一知半解,或是朦胧迷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里,对其情感内涵的解读也是单方面、浅层次的,多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我想以“彩虹似的梦”和胡适的这句话来引领我的这篇文章,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一、爱情梦——爱

徐志摩邂逅了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从此他便堕入了一场不能自拔、刻骨铭心的爱恋中。他爱上了像精灵一般的林徽因,为她写下了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应该说,对林徽因的爱,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也是他人生中迟到的初恋。

然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无果而终。他不无留恋而又遗憾地写道“我这辈子就只那一春”,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他只得自我安慰似的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位令徐志摩痴情深爱的女神,这份失落的萦怀终生的爱情,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再现: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表面上看,诗人描写的是夕阳照耀下康桥的“金柳”,但仔细想想,“新娘”、“艳影”不正是描写女子的词汇吗?而且诗人选取少女最美丽的时刻、最婀娜的身姿,不正恰好和林徽因与他相遇时的16岁的妙龄相吻合吗?而“在我的心头荡漾”,不也正是诗人对女神、对爱情的痴迷陶醉吗?

至美如金的康桥,对徐志摩来说,留下了太多的初恋的美好回忆,是他一生刻骨铭心的爱的圣地。康桥的记忆,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种存在的风景。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包含着他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对爱情的歌颂。也就是说,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二、政治梦——自由

徐志摩曾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而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徐志摩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此,徐志摩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学习期间,徐志摩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是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徐志摩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核心是“自由”,而这一节诗中写到的“青荇”在“水底招摇”,其实颇有深意。“招摇”二字,蕴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油油”是茂盛之意。青荇的生命力旺盛,意在传递康桥“自由”的思想在作者心中的葳蕤生长。而“甘心”二字,更是表现出作者在康桥的爱抚和熏陶下,对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倾心追慕和永久恋情。

但是归国后,内忧外患、战火连连的中国在“五四”后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这片土壤里找不到生根发芽的沃野。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在中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它注定是要破灭的。诗人曾经无比向往的政治梦想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外辱内患、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中夭折了。

三、文学梦——美

徐志摩留学欧美期间,诗受到了西方浪漫派、唯美派以及象征派等多方面的影响:英国学者罗素的浪漫情怀、印度诗哲泰戈尔的崇尚自然、济慈的唯美情绪和缠绵缱绻、雪莱的轻灵美丽和俊逸飘凌。各种思潮流派的兼蓄并收,使得徐志摩的诗歌充盈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纯美的意象境界、轻盈飘灵的浪漫诗意。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阴下的一潭”正是康河边的拜伦潭,而拜伦又是诗人浪漫主义情怀的熏染者。诗人观物,“着我之色”,竟深情地把余晖耀映下的潭水比作“是天上虹”,是“彩虹似的梦”。这唯美绚烂的画面,让我们一下子跳出了人间烟火的喧闹杂乱,在余晖映照下的静美康桥,飘然而行。

然而,彩虹绚丽,终归虚幻;“梦”虽绝美,终归成空。这一华美的诗句下,掩饰不住的是诗人曾经热情万种、背后无奈的凄凉,而“揉碎”一词更是暗含破碎幻灭的无言悲苦。

狂飙突进的“五四”,已经昭示了时代所呼唤的精神力量。这时的徐志摩却还在一边吟唱着康桥的微波,向往着雪花的快乐,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这种浪漫飘逸的文学理想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都统统化作了空中飞沫。诗人曾经一度狂恋的美政理想和文学梦幻都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彩虹似的梦”最后终归是被“揉碎”在了现实的“浮藻间”。

在康桥的两年,徐志摩邂逅了刻骨铭心的初恋,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爱上了浪漫唯美的英国文学。然而,这些都只是他生命中美丽的梦想,昙花一现,转瞬飘逝。他抓不住,留不下,只能在灰色的现实里依依不舍地看着他们渐行渐远。

故地重游,再一次回到这个曾让他热情燃烧的母校,满是忧伤失落的他怎能不感慨万端?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云彩”美丽飘忽,是诗人在康桥的理想的载体。而“云彩”冠以“西天”二字,又别具深味。“西天”即西方,亦即他曾经留下无数美梦的伦敦剑桥。这样一来,“西天的云彩”不正是“西方”美丽而又虚幻的梦想的象征么?诗人无奈地作别这曾经狂热追求的梦想,几多留恋,几多感伤!

因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四句,看似云淡风轻地作别康桥,却是于首尾的回环往复中营造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惆怅。

徐志摩,这个热情而忧郁的诗人,他复杂的思想、痛苦的追求、曲折的经历和悲剧的结局,正是二三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和命运的真实缩影。或许,我们无法透彻解读诗人矛盾复杂的一生,但是阅读他的一系列“康桥”作品,通过他的《再别康桥》一诗的深入解读,我们依然可以略知一斑。在《再别康桥》唯美飘逸的意境背后,蕴涵的是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著追求和爱情梦、文学梦、政治梦统统破灭之后掩饰不住的忧伤和感怀。

刻骨的爱情、炫美的理想、别样的人生,徐志摩演绎的是一曲性灵的舞蹈,华美绝伦,但身处灰色的年代,终究摆脱不了灰色的落幕。他宛如云中那一只闲云野鹤,轻轻的飞走,将那华美空影留给日落和黄昏。此乃诗人之不幸,更是时代之大不幸,但能借助《再别康桥》一诗感受到绝美的自然、纯美的人生、华美的梦想却是我们无数读者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