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思想政治生成性课堂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3

浅探思想政治生成性课堂的创设

龚有丽

河北省大名县张铁集中学龚有丽

【摘要】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被广泛关注。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课前预设;动态资源;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之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但并不能天马行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要落实课程的新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因此要对课堂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一、关注动态资源,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教师要关注学习进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巧妙地将其促成有效生成。促成有效生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点:1、仔细倾听;2、相机引导;3、撞击火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要有一对神耳,一双慧眼。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表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好奇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火爆”,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如我在进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北京汇源果汁饮料厂的生产背景,发现车间没有想象中的大,工人没有想象的多,没有噪音,只有音乐,因为里面的机器都是先进的进口设备,汇源果汁饮料的直接原料是由国内外的果汁生产基地提供的。看完这段材料,我问学生:“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汇源果汁能成为驰名全国的著名企业?”不少学生踊跃发言。“因为它注重环保,发展低碳经济,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它采用生产自动化,高科技的的设备使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替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突然,我看见一个学生明显地目光一闪,欲言又止。我觉察到这一神情及时微笑地问:“你想说什么呢?”这位学生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为什么汇源果汁不采用国产设备呢?这不是崇洋媚外吗?”我马上接过他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为什么不用国产设备?”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国产设备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为此,只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购买进口设备。从而得出,我们只有科教兴国,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生成”气氛。这一美妙的生成,就是教师敏锐觉察、细心分辨,激励引发、相机诱导的结果。

二、筛选动态资源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在课堂教学上,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丰富多彩,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如:讲《竞争与合作》这个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亚运会开幕式《白云之帆》的现场表演和幕后采访的片段。学生看完后,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演员是怎样挑选出来的?他们懂得轻功吗?一共练了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思想品德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时我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把“白云之帆演员为什么能合作得如此成功?”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最后得出良好合作需要具备的几点要求。

三、用好动态资源,做生成教学的提升者。(一)利用“和谐动态资源”将课堂教学引入佳境

“和谐动态资源”即顺应课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和谐动态资源”的生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闪光点。如果对这类资源的生成只是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生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精心设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我在讲授《珍爱生命》这个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蒲公英大量挥洒自己的种子只为了能保证存活少数生命的例子,说明生命的可贵,然后我让学生思考,大自然是否还存在这样的例子。“鱼也是这样。”一个学生立刻回答。接着该生讲述了鱼是怎样通过大量的产卵来保持生命的延续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纷纷把自己所知道的自然界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争先恐后地讲了出来。就这样很自然地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迁移。但是我的意图并不仅仅在此,于是继续引导:那么人呢?在短暂的错愕之后,学生们马上醒悟过来。一个学生说:“有时候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连自己的生命都肯放弃。平时,父母照顾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他们付出的实在太多了。”她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一位男同学紧随其后发言说:“我觉得我的生命固然是父母给的,但它更是我自己的,我勤奋地学习、我认真地做事,都是为了使我的生命更有价值,我也为我的生命付出了许多。”这时,我顺着学生的情感感叹到:“大家说得都对,珍爱生命,因为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珍爱生命,因为我们为自己也付出了许多。珍爱生命,不仅指珍爱生命本身,更指为生命增光添彩,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本领,充实过好每一天。”这一节课的成功首先在于我本人依据学习目标确立了“珍爱生命”这个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在预设中就预期了这种资源的生成,从而实现了对“如何珍爱生命”这个动态生成的有效掌控。也令我悟到巧妙地利用“和谐动态资源”,将它们的价值发挥至极至,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二)利用“歧路动态资源”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这时可能会生成与教学目标不太匹配的资源,我们称之为“歧路动态资源”。这时,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了我国各民族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其中就有学生讲到傣族的泼水节,我刚给予了肯定,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分明就是一种文化糟粕。”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肯定他的环保意识特别强,同时请全班同学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更深刻地体会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利用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来自“歧路”问题或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四、在构建知识网络、知识整合的预设过程中生成。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包括: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把它比喻为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即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整合让学科教育插上翅膀,整合包括两个过程:第一,通过整合对原有领域各个矛盾的分解、化解,表现为去旧的过程;第二,在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生成出新的体系,表现为出新的过程。整合实则就是一个推陈出新的一个过程,一个扬弃的过程。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拓展时,教师抓住契机,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生成。例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课堂教学化解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一知识矛盾后,提出,要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怎样做?学生说:“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怎样调整生产关系呢?”“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边设计问题情景边构建知识结构,把旧知识与新知识整合,让原有的知识产生组合,使知识在流动,新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分化、组合和相互渗透中生成。

五、在学生实践体验中生成所谓实践体验学习,就是教师让学生去亲身实践经历,即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适于他们进行实践体验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即生活中的环境。在实践体验的环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且有助于教师较为成功地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消除环境中的某些不相关因素,促使学习者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去体验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当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及时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以开阔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生成。例如:《信用工具和外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使用信用卡,体会:信用卡有何用途?刷卡消费和现金消费有何不同?,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会碰到什么问题,该如何处理?例如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碰到信用卡中的钱不够了,怎么办呢?学生咨询了营业员,营业员告诉他可以透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接下来你该怎么办呢?有些人不向银行还贷,你如何评价这种行为?教师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引发知识生成性、创新。教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每个学生都是消费者,都要进行消费活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碰到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成了信用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经济活动,适应现代经济活动的能力,生成了诚信的价值观。

六、在质疑、思维碰撞中生成。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探究一:你们买什么样的运动鞋?是什么心理驱使你购买这些运动鞋?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探究二: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的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物品藏在仓库里,以致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会化为灰。如果人人都这样对待财物,会导致什么后果?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节俭之风盛行社会会衰落?有的学生进行了辩驳,认为一些名牌的消费要考虑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偿还能力,进行理性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过分节俭的消费对于个人而言,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对社会而言,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充分考虑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学生在场时的多种可能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在各种不同意见的碰撞中产生火花,生成、更新观点和认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在情感体验中生成。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情感与教育的关系犹如水和池塘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通过情境体验、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问题的思考及表达方式,生成新知,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收集云南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甚至想到云南亲自感受一下,这时我给学生再次展示图片:《无极剧组被批评破坏香格里拉环境》,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对当地自然景观造到破坏感到非常痛心,同时对出现“电影、电视剧组破坏严重破坏景区环境”这样的事情,感到令人遗憾。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对于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你又有何建议?学生认为:不能以环境被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教师归纳: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国家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风景区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同时加强监督;学生深刻体会到电影摄制团体环境保护的意识差;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热爱、憎恶、痛心以及产生了想改变这些现状的迫切心情,生成新的知识,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八、在留白中生成。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一手包办,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悟"----即我们常讲的"开窍"。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也应充分考虑“留白”问题,即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识记、去理解、去感悟。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多种因素,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捕捉闪动的亮点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课堂设计这样的一道综合探究题:论坛:让学生谈谈当地政府在公平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重要意义?学生各抒几见,鼓励学生多思维,意外和惊喜出现了,特别提到了当地农村农民、城市农民工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学生感悟到通过合理的公平分配,兼顾各阶层的利益,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课堂“留白”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导游”的作用,景点游览的“心得”由学生自己感悟所至。这样能让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思有所悟。

参考文献:

[1]张桂平.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0,(05).

[2]况莉莉.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改进意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3]安华.浅析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J].新课程(教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