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李文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李文兰

李文兰

李文兰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731700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在以前,我的语文课上都是由教师唱“独角戏”,而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学习既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上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学生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会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无法代替的。造成目前这种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科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情。那么如何才能摆脱阅读教学的困境,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我们又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初中语文阅读的有益尝试。

第一,激发兴趣,用兴趣为阅读添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极其重要,有了阅读的心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其实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语文老师如果能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作为阅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将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利用课堂把经典之作带入教室,阅读兴趣就上来了。

教师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结合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大增。例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在吞并了韩国和魏国之后,又想吞并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于是他派使者对安陵君说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但是安陵君却没有答应他,这样一来惹得秦王不高兴了。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安陵国的命运会怎样呢?唐雎能说服秦王放弃交换安陵的念头吗?他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这个问题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马上开始自主的阅读课文,去找寻答案了。这种激趣的方法在小说教学中往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孔乙己》、《变色龙》、《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

第二,置身情景,缘景明情,给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诗歌因其语言精炼含蓄、感情蕴藉,学生较难理解体味。所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认为缘景明情的想象阅读教学法可值得一试。在阅读诗文时,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把这些意象拼凑成一幅画面,再让学生进入画面中去感受体味,做到设身处地,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志了。例如在教《秋思》时,先让同学们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再将这些意象用自己的话扩充成一幅写景的小图画,然后再去交流:假如你是那离乡的游子,此时此刻的感情会是怎样的。等学生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后,再去进一步赏析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而让学生明确豪情选择壮景,愉悦之情选择明丽之景,凄伤之情选暗淡之景的写作特点,在此时可以做进一步拓展比较,比如写豪情的《沁园春·雪》,写愉悦之情的《钱塘湖春行》等。三者加以比较。这样一来,学生既明确了缘景明情的阅读方法,又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谓一石二鸟。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物象,再到意境,再到情感,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循序渐进。这种方法不仅适合于诗歌教学中,也适合于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例如《春》等。

第三,大胆质疑,把质疑当做阅读教学中的敲门砖。

明代学者程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问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他是大脑分析思考的产物,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地提出疑问,就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教师在阅读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例如《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以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讲授《伤仲永》时提出以下问题:“伤”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怎样才能使这个神童变成天才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第四,挖掘课内外资源,拓展延伸学生的视野空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由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例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与席慕容的《乡愁》对比阅读。亦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智取生辰纲》,可向学生推荐武松、鲁智深、李逵、宋江的故事。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性资源,可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老王》中老王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关爱,可以说文章塑造了一群有爱心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老人倒在了马路上,可是很多行人却视而不见,有人想上前去帮助却又不敢,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呢?该资料的引入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的联想反思,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又由生活到文本的领悟,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的新理念。

第五,读写要结合,多谢是拓展。

写不尽是对读的提高,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有的学生从修辞角度来分析,如比喻,用“眼睛,星星”比喻野花的耀眼,繁多;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的美。还有的学生从描写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触觉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温暖;“鸟儿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运用听觉写出了声音的悦耳,也衬托出了春天的美丽。无论从哪一方面来分析,关键在于感悟。

通过激发兴趣、品味情景、质疑探究、拓展迁移、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的引入,我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演讲台,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容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常法,一种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于每一篇课文,所以在平日的工作中我还将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对照新课标给自己充电,力争使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鲜活生动,让每一个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