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语文教学构建简单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放生”语文教学构建简单课堂

赵建霞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急于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对新课改理念断章取义后备课时往往费尽心思地执著于打造课件、设计串词、组织活动力求创新和突破,把全部的精力花在“怎么教”(how)这类辅助教学上,而视教学目标(why)、教学内容(what)、教学主体(who)于不顾。这样上出来的课自然只能是教学“泡沫”,危害良多。因此必须过滤课堂教学“泡沫”,宏观把握四“W”,构建四“W”的简单课堂。

关键词:“放生”;过滤;构建;四;“W”;课堂

“Sethingfree”Chineseclassteachingandformsimpleclassteaching

ZhaoJian-xia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newcourse,alotofteachersstillputtheirmuchattentionandenergyonhowtopreparetheirlessons,howtomaketeachingandhowtoorganizesometeachingactivities.Buttheyignoreteachingaims,howtomakethestudentsrelaxedinclass.Thisisveryharmfultothestudents.So,theteachersmustdropthoseimeffectivemethodsandcreate“fourW”classteachingmodule,soastomakeeachclasseasy&sumple.

Keywords:“set;free;students”;form;“fourW”;class

在听一些优质课的时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轻松、愉快的课前谈话;精心设计的导语;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制作华美的多媒体课件;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形式新颖的作业设计……这些独特新颖的细节处理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些也都被贴上了新课改的标签。在新课改背景下,急于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对新课改理念断章取义后备课时往往费尽心思地执著于打造课件、设计串词、组织活动力求创新和突破,把全部的精力花在“怎么教”(how)这类辅助教学上,而视教学目标(why)、教学内容(what)、教学主体(who)于不顾。这样上出来的课自然只能是教学“泡沫”,危害良多。因此必须过滤课堂教学“泡沫”,宏观把握四“W”,构建四“W”的简单课堂。

一、过滤课堂教学“泡沫”

1.执著于课件、板书的“技术性”处理,分散学生注意力

笔者听过一节二年级的课《夕阳真美》,在教学生字词时,教师单击鼠标,大屏上出现了一张极尽华美的幻灯片,小朋友们都“哇”地欢呼着,幻灯片的四周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线条在闪动着,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分散到欣赏课件上了,结果教室里叽叽喳喳一片喧闹,使本该五分钟的生字教学花了十五分钟才结束,下面的教学只能草草收场。

另一教师在教学《蝴蝶谷》时,板书时字呈45°斜向上分布,学生很是好奇,都在猜测老师的用意,再板书时字又呈60°斜向下分布,教者仍在一步步地分析文本,但很明显学生的思维已不跟着老师走了,他们正在研读教者的板书,等教者板书结束后绘出蝴蝶的形状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而此时对文本的感悟部分也已结束。这样的板书设计最后的确能使人眼前一亮,但这毕竟不是一气呵成的,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显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率。

2.执著于课堂浮躁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习惯肤浅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曾发问: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

一教师在教《夕阳真美》时,用了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四种读书活动,但在点评时始终是“读的不错,若能再美点会更好!”学生也试了好几种方式读,但始终达不到老师所要的美,最后只能是越读越没激情,越读越没“美”感。教者说这样是为了突显学生主体性,将读书还给学生。是的,可教学中不光有学生这个主体,更有教师这个主体,教师应适时地范读,完成教的主体性体现,这样才不至于使课堂过于浮躁与肤浅。

再如一教师在教学《云房子》时,为了展示云房子的不同形状,不惜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水彩笔在纸上作画,并将学生作品一一张贴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转移,从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对理解文本意义不大的作画、贴画上,甚至将已经获得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弃置脑后了,致使教学效率严重降低,使学生习惯于浮躁课堂后的肤浅。

显然这样的教学“泡沫”只能是风起幻灭,经不起教学效率的揣度。因此必须过滤课堂教学“泡沫”,深入领会新课改理念,还课堂教学以常态。

二、构建四“W”简单课堂

正值笔者感叹语文教学越来越难教,越教越糊涂时,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观点,给一线教师特别是初涉讲坛者拨开了迷雾。为人师,难免会把语文教学“抓”得太紧,执著于细节的处理,舍本逐末。请“放生”语文教学吧!从四“W”着手简简单单教语文。

1.Why——明确目标

拿到课本备课时,首先问自己Why?为什么要教,教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明确目标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流程。

笔者听过组内同仁在教《赠汪伦》时,以“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情的美好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为设计重点,以文本为范例,并复习、补充了《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三首送别诗,形成一个送别诗专题课,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充分完成了以目标为主旨,以文本为范例的高效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回忆上学期一位女同学转学时班级为她举行送别会上的情形,从学生们一双双泛着泪光的眼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情的魅力与力量,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这样的成功教学还很多,这就要从一说上课就问how(怎么上)到先问why(为什么上),明确教学目标,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即使没有精致的细节设计,也是高效低耗的“节能课”。

再如目标中的“读准”、“学会”、“理解”、“感悟”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既方便课堂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学后的检测和反馈。

2.What——研读文本

明确教学目标后,接下来该问自己what?教什么?这就要教者关注、研读文本,找出文中的关键,帮助学生更好地借助文本赏析完成教学目标。

⑴由“点”发散

要善于从文中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由此发散开去理解、感悟文本。如《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词,它展现了一幅由茅舍、青草、翁媪、三儿构成的人物共融、富有情趣的乡村生活图景,令人神往。教学本课时,笔者并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让学生在粗略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抓住“醉”字去发散性理解、感悟人物的情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⑵由“线”发散

从纵向上把握文章,一般有结构线、主旨线、情感线,犹如串珍珠时,只要拎着线,珍珠就不会散乱。比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时,这是一篇回忆儿时母亲对“我”在民间文学上的启蒙的文章,好多教者都认为这课无从下手、没法上。笔者研读文本后发现这其实就是母亲对“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只要抓住教学的几个环节:教学环境——月色中院中的干草堆旁;教学主体——母亲和“我”;教学内容——民歌、神话故事、童谣、谜语;教学结果——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样文章教学起来就易把握得多。

⑶由“法”发散

提取文本的写作方法,再回过头来“反刍”文本,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层面。比如上面所举《赠汪伦》的教学中,教者由一组送别诗的感悟、提炼后,归纳出以“情”相送,并就此让学生进行练习:朋友是——,友情是——。由“法”发散、生成教学,既检测、反馈了教学效果,又以思维与精神的涵泳使学生走向博深。

3.Who——关注主体

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设计中不光要关注目标、文本,也要关注教学主体,孔子云:因材施教。教者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教法,扬长避短,优化教学。

同行们常常会说大家的教学方法学不来,用他们的方法自己也上不出彩。是的,各人的教学是与自己的特长、习惯、知识底蕴、经验积累等分不开的,一味地模仿肯定是行不通的。比如执教《赠汪伦》的那位同仁用了专题课的方法,但如若你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文学功底,用专题课的形式自然会让人有种“嚼不烂”的感觉,那么我们可以以文本为研习重点,嚼透嚼烂文本范例,同样能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所教五年级学生都是从乡村转上来的留守儿童,普通话、朗读、阅读理解等基本功都存在相当大的漏洞,那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课教学的初读环节里,采取教师范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纠正字音、掌握朗读要领,并解决了学生因断句、理解的不当将文章读破、读错的问题,使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文本。

4.How——修饰细节

在明确目标、研读文本、关注主体后,教学设计已初步形成,那么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更加的感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至于疲劳,这就要求教者在how(怎样教)细节上加以修饰。

⑴多样性感悟文本

比如在教《虎门硝烟》时教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课堂上为学生放了一段关于虎门硝烟的音像资料,学生看后,感情立刻被推至波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再如在教学阅读课的朗读时,可以配置些背景音乐,在音乐的帮助下,感情更容易被激发,进而与文本产生共鸣,使朗读更具美感。

⑵多样性科学训练

如于永正在对“究竟”一词的教学训练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究竟”一词,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是明白、结果后,请学生造句,再在黑板上写下“问个究竟”、“看个究竟”、“探个究竟”提示学生将“究竟”放于不同语境中加以比较和理解、运用。

当然,细节修饰不能过度,不然就有喧宾夺主之嫌,

甚至会陷入舍本逐末之闹剧,制造出更多的教学“泡沫”。

三、结语

由why(明确目标)—what(研读文本)—who(关注主体)—how(修饰细节)四“W”逐步完成、完善语文教学,过滤教学“泡沫”摈弃浮华、返璞归真,“放生”语文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师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