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观察

李华丽

(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创伤骨科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患者176例设为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疼痛护理管理,并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未行疼痛护理管理收治的154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经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病房采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使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降低,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创伤骨科病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193-02

在创伤骨科的患者中基本都伴有不同程度疼痛,在进行手术后术后疼痛也十分常见,而疼痛往往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对患者的康复都十分的不利[1]。所以如何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一直是临床医护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我科自2017年2月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创伤骨科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行疼痛护理管理期间收治的17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未行疼痛护理管理收治的15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102例,女74例,年龄2~68岁,平均年龄(44±8.6)岁,其中上肢骨折55例,盆骨骨折43例,下肢骨折78例。对照组:男86例,女6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2±7.4)岁,其中上肢骨折48例,盆骨骨折37例,下肢骨折6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疼痛管理规范培训,打破以往的固有思维;以往通常都认为在患者疼痛难忍时应用止痛药物,而忽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所以要从理论水平纠正护理人员的认知。在疼痛知识的学习中要从疼痛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具体护理措施、疼痛记录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和考核。(2)成立疼痛护理小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做好与医生的沟通。(3)优化患者住院期间疼痛的全面评估流程,首先在患者入院2小时内对患者疼痛进行全面的评估,告知患者如何应用数字评定量表进行评定,记录好患者疼痛的部位、时间、次数、程度、诱因、用药情况、止痛效果等,对于疼痛小于等于3分的患者可在第二天9点进行再次评估;如果患者疼痛大于3分,要及时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给予处理4小时后再次进行评估。(4)疼痛护理的具体干预措施:首先环境干预,患者住院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室内的采光通风要良好,这样能够使患者心情相对平稳,减轻疼痛;其次患者体位护理也十分的必要,在患者骨折初期指导患者如何制动、肢体应当保持何种姿势、如何冰敷等,这样对于消除肢体消肿止痛有明显作用;最后药物镇痛是疼痛控制最重要的环节,要充分发挥我科的多模式镇痛,根据患者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疼痛,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必要时可进行联合用药;当患者疼痛小于等于3分时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当患者疼痛在4~6分,患者目前没有出血风险可给非甾体类镇痛药物联合非药物干预,效果欠佳时可联合给予弱阿片类药物;对于疼痛评分在7分以上的患者可口服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药物,必要时可皮下或者静脉途径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使用(x-±s)表示,采取t检验进行比较,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指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经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两组患者各指标情况对比(x-±s)

3.讨论

在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在临床上疼痛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2]。就创伤骨科而言,疼痛控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疼痛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改变,如果控制不佳对于患者的康复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如何控制好疼痛,降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已经成为临床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临床医生的积极努力外,护理人员在患者疼痛控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4];本文就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疼痛控制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采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住院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于疼痛评分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这种模式能够从多方面来减轻机体的疼痛刺激因子,同时在出现疼痛后及时有效的给予镇痛处理,从而使疼痛评分降低;当患者住院期间疼痛控制良好后饮食增加,使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功能锻炼可以顺利开展,降低了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而这些也正符合目前提出的“ERAS”理论,良好的镇痛、快速的康复,患者的满意度也就自然提高。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病房采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荣锦,孙艳杰,范阿灵,关瑞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北京医学,2017,39(01):30+59.

[2]李春梅.疼痛护理管理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09):107-108+111.

[3]穆彦丽,杨克侠,邵艳.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1):138+140.

[4]朱冬梅,王瑛.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