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开发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中职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开发实践

周敏

周敏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商职业技术学校1541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承载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语文教育相融合,是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是转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开发实践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实践

中职语文除了提高中职学生文学素养,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奠定文化基础方面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所以,中职学校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开发实践须在实践中得以探索和创新。

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语文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底蕴,是中职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的最基本元素,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课程将祖国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承载传统文化教育最多的一门课程。

多年来,教育界对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和资料,但作为中等职业这种类别教育,受限于学生厌学和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在语文教育中只是点滴的、零星的有所显现,其范围之狭小,内容之狭窄,校本教材开发之滞后,远远不能适应今天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下,探索中等职业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课程开发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语文教育相融合的实践

一、实施“走进传统文化”活动,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团委、学生科的学校艺术节、班会等一切可利用的因素与条件,围绕学校“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的精神,充分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政治活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礼仪等现代生活的外显层面接受传统文化,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强化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活动中听、说、看、行体验传统文化,使学生从意识形态到身边的教学活动、日常生活多层面、多角度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依托语文课程的文本和活动主题,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所以它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同样承载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1、在语文经典篇目教学中以德育渗透的方式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经典篇目,它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掌握基本古典文学基础常识的角度沉淀下来,是历次教材编写、选材的传统篇目,如《论语》《师说》(增加《四书五经》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是实施传统教育的最佳文本,在经典篇目教学中,传统道德、励志思想、人文熏陶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是融为一体的。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溯源历史、挖掘文化渊源、实施养成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创设职业情境新增设的内容,是中职语文三大领域之一,它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其目的是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所以在此将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是传统教育和中职语文教育融合的最佳教育方式之一。如“记住父母的生日”“感恩”《弟子规》《德育进课堂讲座》等的孝悌教育,“春联觅趣”的古文学素养培养“寻访乡土文化”的溯源历史、挖掘文化渊源等,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育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3、在日常语文课程教学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渗透中强化传统教育。

新大纲重视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在“阅读与欣赏”部分提出“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这就为我们在树立职业意识的教育中,融入“仁、义、礼、智、信”教育,在职业岗位规范的灌输中,强化礼仪、形体、职业着装等自我完善意识方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教育的机会。

三、开发《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

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语文教学载体,要想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广泛性,还必须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最恰当的方式是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研究、开发创新中职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确定开发课程教材的编撰原则和体例。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选材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以弥补语文课本的不足。选材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中等职业特点,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2、搜集相关资料。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搜集适合中职教育的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的可阅读的文本,搜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鹤岗乡土文化、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在教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以及课题组成员对资料的整理、汇总后,按照计划和教材体例撰写、汇编成册。校本教材与时俱进,常改常新,以此带动语文常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带动校本科研的研发工作。

3、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体现学校及其行业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安排及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方法等,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配套化,制度化。

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语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开发须注意的问题

反思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融合的课程开发实践,我们有新的思考和领悟:

一、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找准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点

尽管中职语文承载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尽管语文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乃至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都能很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找准二者的结合点至关重要,这能防止将语文课上成德育课,把活动课上成说教课的现象发生。在语文课堂经典篇目教学中依托文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围绕主题;在班会主题挖掘中,针对学生日常思想和现象;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借鉴企业文化,只有找准了二者的结合点才能更好的实施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二、在语文教育的多种形式中,运用传统文化注重和实施养成教育。

在阅读课的文学素养培养中,活动课的体验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养成教育的培养。课前古诗诵读,文明礼仪、礼貌的习惯养成,课外文学资料的查阅,直至对身边及地域文化的兴趣敏感养成,甚至于形成班风,校风,乃至形成特色办学。这样更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可爱的鹤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

【2】《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百度靖江)

【3】《开发“三贤”校本课程资源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作者: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