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范畴的新诠释——全译、变译的新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翻译范畴的新诠释——全译、变译的新解读

王佳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王佳

【摘要】从翻译技巧方面划分,有马建忠的“善意”,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贺麟的“译意”与“译味”等。从翻译的性质,翻译可分为“直译”与“意译”,按材料分有“文学翻译”和“信息翻译”,按照翻译的方式分有“口译”和“笔译”。而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副教授黄忠廉先生则提出了他的新观点,即“全译”与“变译”。经过仔细分析与研究,觉得黄忠廉先生对“全译”的范畴阐述不是很周全,或者从某一角度来说并不是很准确。在下文中,将对此问题进行观点的阐述。至于“变译”,我对此概念颇为赞同。认为“全译”、“变译”同“直译”、“意译”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故在文中也会以把四者交叉起来以讨论的形式阐述其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全译变译直译意译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这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翻译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翻译的定义及其范畴的研究众说纷纭。

1翻译的定义与范畴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苏联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达罗夫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而众多的研究人员也按照不同的标准,从翻译技巧方面把翻译进行了划分,如马建忠的“善意”,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贺麟的“译意”与“译味”等。从翻译的性质,又可分为“直译”与“意译”,按材料分有“文学翻译”和“信息翻译”,按照翻译的方式分有“口译”和“笔译”。我觉得无论是奈达的定义还是众多学者对翻译范畴的划分来说都是不够准确地。因为翻译学是一门纷繁复杂的学科,翻译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与地理甚至是文化上的一点点微弱变化都会对翻译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了翻译不同的定义。在他们当时的那个年代,也许这个定义还适用,但是现在就不一定那么准确周全了,就好像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副教授黄忠廉先生提出的“全译”与“变译”的思想。我觉得“变译”的提法非常好,弥补了香港浸会大学的周兆祥博士仅用A和B来解释此种范畴关系的空白。为翻译的范畴提出了更新更好的概念。但“全译”就不是那么准确了。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全译”的适用范围。

2“全译”界定的不完善性与新范畴的提出

全译即完整性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全译概念的由来是基于直译思想的。从古至今,人们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活动时,就对翻译应采取的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每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就好像哲学思想一样。不能说哪种思想是完全正确,因为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并互补的。鲁迅先生就是直译的倡导者。他曾说过:“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但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它变成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花的活气却尽失了。”同样黄忠廉也是把全译和意译来做对比而用来突出变译思想的。他对全译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但是,当我在研读全译和意译的关系时,我突然想到,全译是永远存在的吗?全译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黄先生的观点就是周全正确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翻译的范畴就不可以仅仅的分为全译与变译了,还应存在一种处于全译与变译之间的重要关系。所以,目标语言应该与原语言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思想都应该是一致的,这是黄先生的看法。可我认为,尽管全译是存在的,但是,它仅适用于笔译翻译,而口译中,情况就不尽如此。因为当文字写在纸张上的时候,它的形式、字数、以及文字的顺序都已经固定,那么当人们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文字时,实际上就是全译范畴的具体展示,也是对全译的肯定。而翻译在从事口译工作时,由于原语者、翻译者和客体者之间有着文化、出身、年龄、性别、地域、性格等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以在表达同一句话时,人们的翻译效果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可把这种方式称为意译。因为翻译者还是按照直译的方式把原语言译成目标语言的。并且,翻译者也丝毫没有使用黄先生对意译的定义中所提到的任何方法。就拿英语和汉语的翻译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译者看到书面上写着“Iloveyou!”时,译者会毫不犹豫的把它翻译成“我爱你!”这个句子简单的绝不会给译者带来翻译上的任何困难。所以大家可以坚信,这个句子是不需要使用任何变译手段来翻译的,所以这个句子肯定不是意译的范畴。那么按照黄先生的意思,它就应该算是全译范畴中的,我对此加以肯定。下面我们在口译活动中再来看这个句子。当一对恋人,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美国人,而彼此又不懂对方的语言时,就有翻译来帮他们。当美国小伙子深情款款的对中国姑娘说出“Iloveyou!”时,翻译者会在中间把小伙子的话传达给姑娘,可是这中间的意味就全改变了。可能有人会说,那姑娘不是看到小伙子的神情了吗?她应该能感受到的,且翻译者也会试着模仿原语者的神态与语气,所以,效果可能还基本相等。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假如说译者是一个你比较讨厌的人,而当他对你说出此句子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感到幸福,反而会感到恶心,尽管你知道这句话是你爱着的人说的。那么,我们就发现,在口译翻译中,存在着这么一种情况,它是使用直译的方法,但是却在产生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出入。这种情况既不属于全译又不属于变译,这种范畴是和黄先生所谓的全译并列的。而全译又和这种范畴同时与变译相对,那么我们再把和变译相对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全译和新范畴就不够准确了。我把这两种范畴命名为全同译和半同译。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对全同译,半同译,变译,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全同译,半同译都同属于直译,它们是在使用了直译翻译方法下达到不同结果的两种互补的范畴模式,而变译则是在意译的翻译方法使用下的一种范畴模式。我们一定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把他们混淆。其实在根本的,就是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手段,而全同译、半同译和变译则是人们对翻译领域所划分的范畴。这两者是天差地别的,而我们也可把全同译和半同译合称为同译。

3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论述,我就想阐述我的一个主要观点,那就是全译的不准确性与不完善性,并通过对全译的更新阐述,创造了两个新的名词即全同译和半同译。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同译和变译之间的关系,也为翻译的范畴界定了新的划分模式。我觉得黄先生是对中国翻译理论有着突出贡献的翻译家。其实黄先生提出的全译概念只是针对变译而来的,他对翻译界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变译理论方面阐述的相当详细并十分准确,而且他的研究重点也是变译理论,在此文章中,没有更多的讨论变译理论。全译概念是为了引出变译概念而设的,所以在研究全译概念时,产生一定偏差是可以理解的。前面已经说到,无论什么理论,都需要后人的研究,验证,补充,更改和完善。所以,各位研究者应再接再厉把基础理论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忠廉.变译全译:一对新的翻译范畴[J].上海科技翻译,2002(3)

2任雪清.变译理论与翻译教学[D].中国石油大学,2007

3王璐.变译的规定性特征[J].科教文汇,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