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多发性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1例

刘香欧阳雪

刘香欧阳雪(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3)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394-01

患者,男,25岁,于11年前发现额部一纵行皮下肿物,逐渐增大,10年前于某院行肿物切除(具体诊断不祥,未行病理检查),自诉肿物术后仍存在,且逐渐增大,局部皮肤受累,表面凹凸不平,无红肿、破溃及疼痛。1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外涂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祥)后,局部皮肤凹凸不平面积及突度明显增大,因影响美观,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查体,额部见散在点状包块,可推动,无压痛。术中见肿物组织外生浸润性生长,呈颗粒花菜状与深层组织粘连明显(不排除上次手术疤痕粘连或向下浸润性生长)。

病理检查巨检:皮肤组织一块,面积约5cmX1.5cm,厚0.8cm,切面皮下呈颗粒状,颗粒大小0.1cm—0.4cm。镜检:低倍镜下,为多个结节形成的实性肿瘤,结节为圆形,边界光滑,病变累及真皮全层,局灶延伸至皮下脂肪,见有大量淋巴细胞散在发布于肿瘤结节内(见图1)。高倍镜下可见深染和浅染的两型肿瘤性上皮细胞,暗细胞为小的基底细胞样细胞,核染色深,位于细胞簇周边;亮细胞大,核呈空泡状,胞浆丰富而浅染,位于细胞簇中央(见图2)。

病理诊断:(额部皮肤病灶)多发性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

讨论:小汗腺螺旋导管腺瘤是境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11—40岁[1],几乎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可有剧痛。本患者无明显疼痛,与文献报道的大部分有触痛或疼痛感表现不一致。本瘤起源于小汗腺导管下部。光镜下,细胞丰富,由于胞浆少,细胞又非常丰富,易误诊为恶性。由于肿瘤内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和光镜下还可与血管

性肿瘤内腺上皮(分泌性)和肌上皮细胞混合存在[2]。

汗腺螺旋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本例以手术完整切除后良好,术后随访。

参考文献:

[1]林挺,杨慧兰,庞文林.多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64-266.

[2]JuanRosai(原著),回允中(主译).ROSAI&ACKERMAN外科病理学(第9卷,上卷).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