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及心理辅导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优质护理及心理辅导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旷雲芸

旷雲芸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010)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针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优质护理以及心理辅导干预所产生的具体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均予以优质护理和心理辅导干预。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SCI-90评分总症状指数以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以及SCI-90评分总症状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优质护理以及心理辅导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神经心理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理干预;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17-02

近年来,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2]。针对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以及心理辅导干预。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3年6月-2014年6月,研究的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计180例。其中男96例,女84例;年龄范围为63-72岁,平均(65.3±5.2)岁。在具体疾病类型方面,含出血性脑血管患者4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确诊,已对意识不清、感觉性失语以及混合性失语患者予以排除。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两组患者上述方面数据差异以及NIHSS评分、SCI-90评分总症状指数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康复理疗,药物基本一致。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及心理辅导干预。具体操作过程由专业护士进行,住院期间每2天进行1次。

1.2.1心理干预[3]要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积极帮助患者化解其不良心理因素。部分患者会由于久病而郁闷,要帮助患者建立信息,向其讲解治疗的方式方法,最终目的以及具体过程等,同时向其讲解成功的案例,引导患者从疾病的阴影走出。让患者认识到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医嘱,按时服药,不可以间断性服药甚至自己停药。同时,协调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引导其以最良好的心态进行治疗。

1.2.2健康宣教[4]向患者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正确行为进行纠正。根据患者服用的具体药物,向其讲解药物服用方法以及治疗作用。告诉患者必须经过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相信其他广告而延误病情。为患者建立个人小档案,将药物的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标注,要求患者注意保存并遵照执行。教育引导患者学会自行测量血压,明确自身基本的发展以及控制等情况。

1.2.3生活干预教育引导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饮食,坚持低糖、低脂肪、低盐分,要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肥肉,禁烟酒。饮食以清淡为宜,少吃多餐。在生活习惯方面,要坚持作息规律,自己学会减轻压力,学会自我调节,避免精神负担过重,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在运动方面,引导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加自身抵抗能力,避免大幅度运动。

1.3预后评价[5]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SCI-90评分总症状指数以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NIHSS评分用于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SCI-90评分总症状指数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严重程度,总症状指数为0-4分,分值越高则心理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应用t或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比较(±s,分)

3讨论

近年来,现代医学已经逐步转向至心理学和社会学范畴,并为治疗服务。心理源于生理,但又高于生理,一定程度的外界刺激可以即刻引发心理应激反应,激发激素分泌,对肌体进行调节以维护平衡。当外界刺激超过耐受强度时,则诱发相关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心理因素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途径调动和激发人体的潜能,缓解心理应激冲击,消除抑郁情绪,激发适应性机制。药物治疗只能产生药物效果,仅仅具有生物因素,效果受到限制。药物治疗结合优质护理以及心理辅导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较急,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过度担心,加之疾病的认识不够,从而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严重负面情绪,对常规药物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心理障碍尤其是严重抑郁情绪的患者,其病情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加严重。所以,针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既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也要开展相应的护理以及心理辅导干预。

本研究中的优质护理,凸显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内涵,要求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关键开展工作,时刻把患者放在首位,围绕患者需求、提升服务质量、简化工作流程。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同时,也要确保患者的舒适,帮助实现患者的心理平衡,积极争取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用优质的服务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在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以及SCI-90评分总症状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该方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设霞,马新桥,王征山.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护理体[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ll.5(16):109-110.

[2]刘文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l5):88.

[3]徐惠.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234}35.

[4]李征石.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207-208.

[5]朱廷彦,崔延东,蒋雷.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