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院校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卫生职业院校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吴玉萍吴玉峰

廖林楠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从学生现状、课程特点和教师因素三方面分析了卫生职业院校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并深入探讨如何转变观念、优化整合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知识整合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1-0070-02

卫生职业院校医学基础课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免疫学等课程。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信心不足,加之教学手段单一,常常是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费神,甚至出现劳而无功的尴尬局面。因此,笔者对医学基础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同时提出几点思考。

一医学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现状

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基础相对薄弱、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成绩理想;还有些学生虽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但因基础较差,无法适应卫生职业教育阶段的理论教学,以至于学习上举步维艰。加之医学基础课要求记忆的内容多,但所学内容又难以很快地在实际应用中消化、理解。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难以对课程的内容对自己将来从事专业的价值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常感觉知识枯燥,不感兴趣。又因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把前后的知识点衔接起来,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兴趣也越来越淡,形成了恶性循环。

2.课程特点

医学基础课面广量大,学习时长约占整个学制的一半,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但学时少,理论性强,基本概念多、医学术语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各门课程联系紧密,知识环环相扣,慢慢加深。如学习药理学,就是以生理、生化、微生物、病理等为基础,如果前面这些内容掌握不牢,学习药理学就会很困难,而药理学掌握不够的话,又会影响以后临床各学科。目前的状况是,有些先后课程变为并行课,各学科都强调其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与相关课程的呼应和交流,知识衔接不够。

3.教师因素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知识的严密性、教学进度的统一性,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限制了课堂发挥。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讲授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属于记忆性的,这种问题常常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将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长此以往,教出的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所学知识考完就忘,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二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优化、整合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确立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教师必须以扬弃的态度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明白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着重明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科学、全面地备课。

第二,合理设置医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医学基础课学科意识强,内容偏多、偏难,不能适应必需、够用的护理课程改革原则。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达到最少教学时间收到较佳教学效益的目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要积极开展交叉备课活动,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护理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强调多学科的融合、渗透。研究各学科知识重叠及脱离情况,删减不必要的、过深过难的内容。做到紧扣培养目标,内容少而精。着重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相应教材。不断尝试以案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以及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实验与研究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第三,贴近护理操作、临床应用和日常生活。要让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具体化,让书本化的知识生活化。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基础,降低难度,反映前沿,交叉组合。把重点放在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内容。如《解剖学》中强化定位肌肉注射部位,常用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的静脉,以及临床插管、导尿等解剖学知识;“临床护士在给患者肌注时,为何要求做到“两快一慢”?“为什么久蹲后突然站立会眼前发黑、头晕,但稍后就会恢复正常?”……引用临床资料和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基础理论与临床的距离。

2.加强实践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早在百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学即生产、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实践,从做中学。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医学基础知识口头描述起来模糊不清,只有亲自去看去做才能明白。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加强感性认识。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标本、模型;在实验教学中,摒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讲解挂图、模型或操作表演等。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设计性实验也很必要。

第二,加强过程考核,改革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不仅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要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讨论、实验报告、观察和辨认标本等,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书面创作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学习态度、感知能力、实践技能、努力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学生评价贯穿于对知识、技能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学习评价的甄别功能,又要加大学习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使学习评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调控。

3.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实效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持续、专注地钻研,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生动而全面地诠释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要让学生对所授知识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定位就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要从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实践兴趣性原则,结合临床、结合应用,才能使学生认同所学知识的价值,以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提高医学基础课的课堂实效,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