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创新模式的研究

/ 3

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创新模式的研究

张智勇段广明

摘要:武术是我国的体育国粹,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目前,武术在全国的大中小学校已经全面铺开,它不仅仅作为体育的某种项目,而是某种特定的文化从而加以宣扬。本文针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学校武术教学应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手段基础上,从而改善目前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促进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学现状;教育探讨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1、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目前医保措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百姓向往着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的健身需求因而与日俱增。所以武术等各种健身方式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就给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一次创新改革的机遇。

2、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现象的分析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所体现的功效是功不可没的。但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却岌岌可危,虽然高校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几十年了,可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比较深,重教于学,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因而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突破,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往往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武术就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下降。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都是凭着对武术的一知半解或者一时兴趣“惹的祸”。对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摆在武术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十分必要的问题,刻不容缓。毕竟目前跆拳道在国内发展较好,其对武术在国内的发展发起了强大的挑战。据有关调查数据,高校开设武术课的情况和跆拳道课的情况相差不多,呈现出后者超前者的趋势。探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是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多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关注度,且还有很多时尚项目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受。相比较而言,武术已经有些跟不上潮流,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了。加之武术在高校没有练习的氛围,也是造成了某些学生虽喜欢武术却没人练习的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武术课在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的课时有限,内容比例在8%左右。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但项目很单调,大部分以太极拳为主,而太极拳在学生眼里是“夕阳红”的“节目”,因而造成今天的这个局面。同时,也受到武术自身特点的制约。因为武术是以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体育活动,更是内外兼修的文化传统项目,所以就造成学生片面的重视技术的学习而忽略的文化的传承。长久以往,学生就可能以为武术就是一项力气活,逐渐对武术的厌恶是不可避免的。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很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功底,特别是武术套路的学习。由于高校学生武术基础功太差,肌肉柔韧性不强,易受伤,达不到武术基本技术及发展武术必需的身体素质。因而给大学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同时在学校不重视的情况下,教师教学热情也有所减弱。加上武术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不占重要位置,且武术并非是达标体育项目,高校自然忽略对武术教学方面的关注,教师便难以提高工作热情,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毫无创新和突破,这对搞好武术教学和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对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困难基本途径的分析

武术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饱受祖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滋润,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传统的民族情结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

高校武术教学是弘扬和发展武术运动,传承民族精神的一块重要阵地,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初步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体质、健康身心,更有利于培养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顽强进取的精神品质。所以,我们要占领和培育这块阵地,增强武术在学校教学中的改革力度,使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大步的迈进与飞速的发展。

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健康发展,首先要了解普通大学武术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一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其中之一。武术在传统上是家族式口传身授的学练模式,引入学校课堂后,它的教学模式是借鉴了西方的体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武术流派众多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目前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规范的武术教材,虽然很多学校有武术教材和武术教师。有的学院为了教学的健康发展,从专业角度和师资特点出发,也编写了一些教材,这些教材对学校武术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学校编写教材提供了范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体卫艺司才开始组织师范院校教师统编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试用教材,武术正规教材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武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在吸取试用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编写了《武术跆拳道自由搏击》,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指明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武术教材的建设已经开始朝着适应大学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方向发展。

其次,结合教材,优化武术套路的教学。

武术套路是武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武术套路的操作技术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武术运动规律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包括技术要素、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分段技术和整套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动作整合是武术套路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把较难的动作进行简化和拆分,强调动作的规格、步法、步型,体会动作的攻防含义。毕竟高校学生武术基本功差,抓好武术套路的编排和创新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选择武术教材要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单个技术动作之后,才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各个动作技术之间相互衔接的协调能力,逐渐向完整套路过渡。

再次,开展武术套路文化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流派林立,如南少林、北武当等。在武术讲解中借鉴各种媒体和手段把武术的目的、意义等讲清楚,同时把武术套路的特点、比赛方法、健身价值、搏击原理向学生全面介绍,将科学的武术理论知识、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术的作用价值等文化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旨在促使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武风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见义勇为的高尚思想。

最后,高校要提升武术教学质量,重视提高武术教学师资力量是关键。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到武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学校体育中的战略地位,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体制研究等方面引起重视。从长远来看,只有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由于武术教学注重示范、注重直观,突出劲力充足和精神饱满,因此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只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才能切实有效的促进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4、利用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

现代信息社会全方面的高速发展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力,高校体育信息化可使学校武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平台。对此,我们想要解决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整体问题,眼光必须放在整个信息社会,充分发挥社会的引导和宣传作用,以引起大多数人尤其是社会高层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武术才能被更多的人多接纳,才能在社会上发展,以致影响到高校学生。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影《少林寺》,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高校可吸纳对武术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到形形色色的社团里来,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知道,团体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仅次于班级。有很多同学特别是有武术专长的学生在高校中可以起到一个团结共同爱好的人,这样就使他们在一起互相进行学习、共同进步。假如成立武术团体,它将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个人都不能替代的,因为武术团体的集体活动,往往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学生。

武术教学是传承中华武术的一种方式和有效途径,它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比如前人留下的经典的文化、传统、养生知识。同时,为了开发出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武术项目,以加强对青年的吸引力,武术教学可将音乐与武术套路结合起来,增强武术的娱乐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时有优美的旋律伴随,会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激情,更能收放自如地展现动作,使武术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要将音乐加入到速度更快、难度更高、衔接更多的武术套路上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5、以学生为中心的武术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积极努力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环节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所以大学教学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构造形式: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动建构者,教材是建构对象,媒体手段是工具。根据这种理论形成的新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对所讲授的武术套路进行讲解,然后分解示范、分节训练,最后整合套路动作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然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蓝本”如何进行武术教学呢?如何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该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情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教学法即在教授之前教师有目的引入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理论课的武术之功效或实践课上基本步法的教授),并给与学生对该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在教师有目的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将对讲授的内容在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教学作为一种认知和知识构建过程,在一种特定情境中的活动,在愉悦的情境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由教师与学生间的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内化的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在一定情境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是本环节的重点。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和“练”,忽视了以锻炼为目的的“教”与“学”,忽视了武术对人终身学习锻炼的意识培养,更忽视了武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体育团队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师组织下,学生首先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地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然后,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性讲解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在具体的武术练习中,教师要抓好动作组合练习的教学。武术的组合练习是套路练习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上,体现出武术的形神结合、内外合一、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组合练习掌握好了,进行套路练习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第四,学生学习好坏的标杆是教学的评价。在传统武术课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学期考核为主,内容便是教师所教授的几套操中的一两套而已。学生以教师的“好恶”为标准,做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获高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高校的武术教学的评价应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因而,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和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习惯养成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有灵活性。可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师生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积极、客观、有效的评价。

6、对当代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展望

武术作为传统体育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致使原本博大深邃的武术文化发生了一场活生生的“和平演变”,极大可能有被韩国的“跆拳道”取代之患,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文化诉求的。

高校体育公共课程的武术课的开展,对于继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历史作用。就现实而言,武术在高校或社会的普及与推广速度之慢,范围之小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必须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包括竞技武术领域、群众武术领域和学校武术领域等。因为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主要部分相对于其他民族体育形式而言,在新时代对我国人民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武术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7、结束语

目前,武术已列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就要上好武术课,对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武术老师要掌握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上好高校武术课的关键。

武术想要在中国继续发展就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独特性,又要面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强势文化的同时又要迎合时代的潮流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胡凯等,应对域外搏击项目对中国武术的冲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2]《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3]邱丕相,传统武术的无奈,西安体育学学报,2006-05

[4]张蕾,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118

[5]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6]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61-63

[7]李德祥,大学实用武术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