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评价之我见

/ 1

学生综合评价之我见

庞日明

我校实施《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已有八余年的时间了。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在衡量学生德、智、体发展水平,评价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师范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综合测评条例也在不断修订,逐步完善

2001年以来,随着师范院校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高校扩招以及带来的学生就业方式的重大变化,关于重新修订综合测评条例以及是否有必要进行综合测评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密切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班级工作的经历,对此问题发表一些拙见。

我校实施综合测评起步于2000年。当初的作法只是把学习成绩进行简单的总计,按平均分进行排队,依照排队顺序进行评价班级工作和学生能力。可以说,这在当时解决学生的评价中出现的矛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广大学生逐渐要求测评要全面、准确、科学,要制度化、规范化。并且随着师范院校实施专业奖学金制度,综合测评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教育、评定奖学金及毕业分配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02年开始,学校开始全面实施德智体综合测评条例,它成为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

首先,从以往实施的综合测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学生统一授课,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管理,学科门类相对一致,学生管理统一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基本为同一标准,也就是标准的一致性。而现在学校的基本状况是,我校共有学生5000之多,共有10个专业,80个班级,学生活动空间更加自由广泛,对学生的评价不便统一,在这样的学校管理和教育环境下还要使用过去的统一的综合测评条例,显然不合时宜。

其次,综合测评实施以来发挥的最大功能便是在学生管理、评优评奖等方面。自2002年以后。在评优评奖方面,随着各种单项奖的不断完善和奖学金的指向性逐步增强,综合测评的功能也是弱化趋势。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随着综合测评在评优评奖和毕业分配中功能的弱化,其在学生管理中的功能也必然是下降趋势,甚至对学生可能没有多少约束力。因为评优评奖是指挥棒,学生的行为指向完全以此为基本判断标准。

再次,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其能力及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大学生全面、充分、均衡发展。应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甚至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要求人全面发展,衡量的标准就是具有多样性,有的标准根本就不能量化。传统的综合测评以一个单一分数对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定量评价显然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其它综合素质呢?我以为应该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我认为这个体系应以国家颁布的学生德育纲要、日常行为规范、专科生课程学习大纲、大学生身体锻炼标准等为基本依据,正确反映党和国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全面、正确反映学生思想素质、品德行为、评价能力、优秀事迹、学习标准、动手能力,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以记实性为主,以写实的方法准确记载。在不便或不能进行准确量化的标准上以定性为主,在能够进行准确量化的标准上以量化为主。在进行单项奖评定时,按单项奖评定标准进行操作;在就业指导时,向用人单位全面准确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在日常行为管理上,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准确记载,用正确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的德育评价指标

1、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学生的道德品行素质

3、学生遵纪守规素质

(二)学生的智育素质

1、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2、教学实践环节的成绩情况

3、实验课程、实习情况、社会调查的成绩情况

4、对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5、对学生的非课堂教学成绩等方面的考核

以上五个方面的考核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能定量的就要定量,不能定量则分等定性。(三)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核

1、学生生理素质的考核(以“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情况为主,结合参加课外锻炼的情况定量考核

2、身体素质测量(体检)等项指标的检验,可定性分等考核

3、学生心理素质的考核

以统计标准、症状标准、内心体检标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评价标准,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体现整体性原则,便于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操作,符合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迎合个别学生的需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保持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