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试论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由丽

由丽

(河北银行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81)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131-01

摘要:面对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交互性,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学校德育方法也要适时的更新,才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方法;创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德育成效要得到提高,就必须依靠正确的德育方法。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以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规范的训练、榜样典型的诱导为教育核心,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注重锻炼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在具体运用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德育方法,以提高德育成效。

一、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在人本主义“自由选择”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价值澄清法的前提是任何人都没有正确的价值可以传达给他人,强调依靠自身智慧决定个人行为目的,自动地采取行动改变环境。它强调道德或价值观不是靠教导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①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②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③做出理性选择;④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自己的选择理由;⑤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这是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的一种德育教学法。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课堂教育和课程学习虽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教授的单一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即称为‘隐性课程’。”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产生失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原则是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教育者可以采用“道德两难法”,用道德两难的故事来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准,通过这些是非不明、进退两难的故事的分析判断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许多“道德两难”的故事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真实,很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们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去判断,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对各种道德观点进行交流和比较,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而不能利用教育者所谓的权威的影响和灌输道德观念。

三、角色扮演法

这是西方国家多种德育模式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德育方法,是指让学生练习充当角色易位,在承担某一事件的特定角色过程中充分体验这个角色的处境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思考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使得学生有可能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角色扮演法可以运用问题故事、角色互换、独白、由别人来表演自己等方式进行;在内容上则以班组所发生的有价值的共同讨论的事件或个人遭遇,配合课程需要进行实施。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四、发挥学生道德主体性

首先,要正视学生面临的价值冲突。柯尔伯格在《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指出:“道德的发展源自社会冲突情景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道德既非给定的文化价值的内化,也非自然本能和情感的展开。”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有争议的价值问题要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对于冲突领域的教学,教师要保持的正确观念,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采用讨论的方式探讨问题,要摒弃直接灌输或传授所谓的正确观点。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才能激发学生多种道德思维,从而达成一致意见,并且我们要允许各种观点的存在。所以,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价值冲突是主体性人格确立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次,要创设道德情境诱发道德情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推动学生努力去探究知识,发展能力。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意志和行动的培养。所以不能只是单靠灌输和讲授,这样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要打动学生,要以情动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在学生内化过程中,情感体验是关键环节。

最后,要确保德育过程的平等性、参与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要强调双方真正平等地沟通和理解。要把对方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中的“你”、沟通交流中的“你”,而不是要当作改变的对象。这种民主教育关系的确立,就必然需要一种宽容和谐的氛围,使整个教育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范畴最核心的就是尊重与公正。柯尔伯格的研究也证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合作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所以,在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

五、研究德育的隐性化,体现“不说而教”的艺术性

隐蔽性德育最大优势是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容易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确实,道德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效果会更好。例如:一位班主任在检查学生宿舍时发现了几个烟头,经查确系本班的几位学生所为。若按惯例,写检查、通知家长、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是常见的处理程序。但这位班主任在冷静地思考之后,面对惴惴不安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你们完成,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面,在学校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的好,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时限为两周。”两周后,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版面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说而教”就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那一定是一种令我们神往的教育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http://www.pep.com.cn/xxsx/xxsxjs/xslw/200703/t20070315_346675.htm.2004-06-30.

[2]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85).

[3]L.Kohlberg,R.Mayer.DevelopmentastheAimofEducation[J].HarvardEducation.HarvardEducationReview,1972-11-4:454.

[4]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5-27.

[5]朱小曼.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道德教育研究(交流参考材料).2001(3).

[6]柯尔伯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