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感恩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感恩教育

吉巫衣姑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新民中学61665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民族精神,让学生知恩图报,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从而促使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感恩教育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初中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很多行为习惯就是在此时养成的。在初中生中开展“学会感恩”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对感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感恩;能够促进学生与他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初中生感恩状况分析

1.初中生心理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冲击,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美德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许多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贪婪吝啬,对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自然都缺乏感恩之心。在他们心中,他们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他们并不认为别人对他们的那些付出就是恩惠,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感恩之情,最终也就没有做出感恩之举。

2.初中生行为表现

许多青少年一方面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另一方面却随意破坏周围的环境;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疼爱,另一方面却又沉迷玩乐,肆意挥霍,荒废学业,很少考虑家长的感受;他们一方面接受着老师呕心沥血的谆谆教诲,另一方面却无视纪律,不思进取,甚至顶撞老师。

事实表明,感恩意识在今天的许多青少年心目中已经淡化。没有了感恩意识,各种消极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腐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让他们做出许多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事情,甚至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现实案例

湖南衡阳逸夫初中初三学生颜某残忍杀害父亲;浙江金华市第四初中高二学生徐力弑母;中国某政法大学毕业生王力挥刀杀死父亲。

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现象在我们的部分青少年身上的确存在,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引起深刻反思和高度警觉!

二、初中生不知感恩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家庭教育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关注成绩、忽视道德。

当前教育环境下,很多家长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满足学生的一切需求,认为这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家长“唯分数论”,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这无疑是对孩子放纵,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成绩好就应该得到所有,而不会去理解家长对他的付出和辛苦,更不会有关心、理解父母的行为。

(2)父母的“缺位”。

在农村初中中,班级中很多初中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言传身教,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生活,不能随时了解孩子心理的变化,不能时时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正面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根本不能替代父母的作用,孩子其实处于任其发展、随波逐流的状态,更不用讲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了。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初中阶段,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定型,社会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也非常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近年来旧的道德伦理规范已被慢慢瓦解打破,新的道德体系却未建立,社会上一些忘恩负义、不讲诚信的新闻、事件屡屡发生,如做好事反被讹诈,加上一些媒体在宣传导向上的偏斜,都在混淆着儿童的视听,冲击着孩子纯洁的心灵,社会上恶劣事件的影响啃噬着对孩子正面教育的成果。这些都是儿童不懂感恩的重要外部原因。孩子们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3.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学校教育方面,不少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把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而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结果使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考得好分数考个好大学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自己所得到的来自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的帮助似乎是一种应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得知道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