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依据Braden评分对住院患者采用分级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

/ 2

探讨依据Braden评分对住院患者采用分级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

刘洋孙微刘丹阳石文慧全先红李婧

黑龙江省鸡西鸡矿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依据Braden评分对住院患者应用分级护理在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40例住院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应用Braden评分进行危险分级,对照组的各危险组均进行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低危险者、无危险者中的压疮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高危险者与极高危险者方面,研究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Braden评分对住院患者进行分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Braden评分;分级护理;住院患者;压疮风险;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gradednursingonreducingtheincidenceofbedsoreinhospitalizedpatientsaccordingtoBradenscore.Methods2040hospitalizedpatients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subjectsandpidedintostudygroupandcontrolgroup.AllpatientsweregradedbyBradenscore.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clinicalnursing.Thepatientsinstudygrouptookdifferentnursingmeasuresaccordingtoriskstratificatio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andanalyzed.Theincidenceofpressureulcer.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incidenceofpressureulcerbetweenthetwogroups(P>0.05),buttheincidenceofpressureulcerin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Bradenscorecaneffectivelyreducetheincidenceofbedsoreandimprovethequalityoflifeofinpatients.

Keywords:Bradenscore;gradednursing;hospitalizedpatients;pressureulcerrisk;applicationeffect

我院应用Braden评分并对住院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在压疮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详细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20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卧床时间均在3d以上,且需要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本组患者中不包含已经发生压疮的患者。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本组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20例。对照组中女468例,男552例,患者的卧床时间在3~43d;研究组中女428例,男592例,患者的卧床时间在3~46d。研究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方法所有患者均应用Braden评估表对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含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与摩擦力和剪切力6项,除摩擦力和剪切力外(3个选项)各有4个选项,分别对应分数1分、2分、3分、4分,最多23分,最低6分,15~18分为轻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0~12分为高度危险,9分及9分以下为极度危险[1,2],对于高度危险及极度危险患者列入重点管理患者,每天进行评分,轻、中危险患者每3d进行一次评估,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评估,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均应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患者的皮肤尽心保护,增强患者的皮肤抵抗力,减轻对组织的压力,定时进行翻身,并增加患者全身营养。研究组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2.1轻度与中度危险患者运用Braden评估表每3d进行一次复评,掌握患者压疮评分动态,督促翻身,防止皮肤局部长期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除此之外还加强患者营养供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矿物质与高纤维素的食物。

1.2.2.2高度危险患者减轻患者的局部受压,建立翻身卡,对患者的翻身时间、卧位进行记录,对于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护士定时进行被动体位变换,每2h一次。对于受压皮肤在解除压力后30min压红仍然没有消退的患者,适当的缩短翻身的时间。防护用具的应用,应用气垫床或者试试局部减压措施,对患者骨突处皮肤应用减压贴或透明贴实施保护。用温水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擦洗,确保患者皮肤清洁无汗液,在患者腋窝、腘窝以及褶皱处应用适量的爽身粉,确保皮肤干燥。患者肛周涂保护油膜,防止大便对皮肤的刺激。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及时的进行清理,对于感觉障碍患者谨慎使用冰袋与热水袋,防止出现冻伤、烫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溃疡粉、无痛保护膜,并联系造口师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3,4],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对患者皮肤的清理,缓解皮肤压力,消除红肿现象。适当的加强肠内营养。

1.2.2.3极度危险患者除了实施高度危险组的护理方法以外,翻身时间改为1次/h,并应用溃疡粉与无痛保护膜,在足跟部、肘部应用透明贴膜进行保护,防止由于压力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对患者红肿及存在溃疡趋势的皮肤加强护理,必要情况可给予适当的药物干预。同时联系造口师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法,并加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1.3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中有轻度危险患者93例,中度危险患者173例,高度危险患者193例,极度危险患者561例;研究组中有轻度危险患者92例,中度危险患者202例,高度危险患者185例,极度危险患者541例。两组患者在危险程度分布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轻度、中度危险患者无压疮发生,高度危险患者中有5例发生压疮,极度危险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压疮;研究组轻度、中度危险患者中无压疮发生,高度危险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压疮,极度危险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压疮[5,6]。对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轻度危险者、中度危险者中的压疮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高度危险者与极度危险者方面,研究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住院患者如果发生压疮不仅会给临床疗效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甚至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以及营养循环不良等原因容易发生压疮,对压疮高危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压疮干预后,能够显著的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应用Braden评分表对住院患者的压疮风险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低危险者、无危险者中的压疮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高危险者与极高危险者方面,研究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这充分证明依据Bradem评分表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月敏.Braden评分表在预防骨科患者压疮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38-39.

[2]徐建珍,钱瑞莲,赵卫红,等.Braden评分预测神经科患者压疮的准确性及影响准确性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42-44.

[3]丁美兰.Braden评分表在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05-106.

[4]谢彩洪,张慧,王双双,等.Braden评分表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压疮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30-3731.

[5]李颖,李香风,贺欣,等.临床护理人员对Braden量表中压疮危险因素认知情况的研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8:802-803,806.

[6]Shah,H.A,Azam,Z,Rauf,J.etal.Carvedilolvs.esophagealvaricealbandligationintheprimaryprophylaxisofvaricealhemorrhage:Amulticentre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JournalofHepatology:TheJournaloftheEurope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Liver,2014,60(4):757-764.

[7]张丽青,林卫红,叶媛媛,等.试用修订版Braden评分方法预警干预术中压疮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