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三通法治疗面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针灸三通法治疗面瘫

许小平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焦家庄村卫生室

面瘫又称“歪嘴风”、“口僻”,指口眼歪向一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一侧面部表情呆板,额纹消失,麻木,坏侧眼睑不合,鼓颊露齿,口角歪斜并流涎,部分病人有患侧耳后乳突及面部疼痛等。针灸三通法治疗面瘫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治疗的面瘫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5岁。

1.2治疗方法

1.2.1辨证施治:面瘫的辩证,主要通过病期及兼证进行。本病起病突然,多在睡眠后或劳累汗出后发生一侧面部迟滞、松弛、紧涩、不能蹙眉、额纹消失、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口角斜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多因汗出受风,劳累后面部着凉,以致外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阳明经脉,经络空虚气血运行异常而出现口眼斜。(1)初起风邪客络,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乃因感受风寒邪毒,上犯头面,致使经络阻痺,气血郁滞。除可见面肌不收,口眼斜,头晕耳鸣等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尚可出现典型的耳后疱疹,皮损红赤,疼痛剧烈。该病发生发展较快,符合“风善行数变”的特性。(2)中期气血瘀滞,当面瘫两周后,病机常转归为经脉痺阻,气滞血瘀,患者面部麻木不仁,面肌萎弱无力。(3)病久虚中挟实,重在养血通络。面瘫日久(病程两月以上),正虚邪实,患者除具面瘫主证外,还出现动辄乏力,胃纳不佳,自汗,耳鸣等气血不足之证。

1.2.2针灸三通法对症治疗:降压套穴、地透、阳白、四白、瞳子。髎、太阳、颧髎、下关、醫风、人中、承浆、牵正。(降压套穴包括: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四肢均取两侧穴,地透就是地仓透颊车)。

操作:地仓透颊车用3寸豪针从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病初起用豪火针在患侧轻浅点刺,健侧也适当选穴浅刺,四肢穴均取两侧。平补平泻。

方义:风邪侵袭面部,风中面部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经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疏通局部经气,火针点刺温经散寒,濡润筋肉;醫风疏散风寒之邪;“面口合谷收”,取合谷为远部取穴之一。风池以疏散风邪,太冲疏肝理气,足三里补气血,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贺氏针灸三通法的“降压套穴”主要作用是疏肝健脾,理气养血。

2.疗效观察与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外观动态和静态完全与健侧相同;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鼓嘴时患侧稍无力,但不漏气。

2.2结果:从治愈的30例病案中,发病一周内治疗,一疗程(10天)治愈的患者20例;有3例男性患者只用了豪火点刺所有穴位一疗程(10天)痊愈;6例患者发病10天以后治疗,二至三疗程(20~30天)痊愈;显效一例。

3.讨论

口眼斜症首见《灵枢.经脉》,称为“口”,“卒口僻”。《金匮要略》则称为“僻”。本病病因多与风、寒、热、虚有关,多有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可按中风辩证治疗。

面瘫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和不同性别。面瘫以早治疗为好,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疗效。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面肌功能障碍。临床大多数面瘫以针灸治疗为主,而且疗效肯定,具有较大优势。中医认为,面瘫病因多有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手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为本病的特点,选穴多用阳明、少阳二经穴为主。病发初期邪浅病新,深刺恐外邪入里。《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刺”。阳证、新病宜浅刺。所以病初施以浅刺,寓以祛疏表邪之意。中期采用透穴法,以加强经气通调,如地透,《玉龙歌》说:“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合谷、太冲为循经取穴,并有四关之说,二穴对头面之疾最为有效。

在治疗面瘫方面,我用贺氏针灸三通法中的温通法和微通法治疗面瘫缩短疗程,大大提高了疗效。特别是温通法用豪火针点刺面瘫患侧穴位,增强了经络对气血的营运和推动作用,以开闭、掘塞、疏通经络,即可“借火助阳”以补虚又可“开门祛邪”以泻实,乃至“以热引热,”使火郁壅滞得泻,这就是贺氏针灸三通法中火针(即温通法)的独特作用。再用三通法中的微通法,用豪针调整周身的气血,因为人体气血充盈,经脉通畅是治疗面瘫的基础。尤其用贺氏针灸的降压套穴疏肝健脾,理气养血,才能是面瘫得到痊愈。

参考文献:

[1]贺普仁针灸心法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