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润物无声·渗透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以生为本·润物无声·渗透德育

黄卫红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小学514000

摘要:实现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面对着一块块未经琢磨的玉石,通过我们教师这个工匠的琢磨、加工,就会现出瑰丽的容颜,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坚持以生为本,善于引导学生,使之快乐学文、用心感知、形成共鸣,抓住时机开展思想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有效渗透的效果。

关键词:以生为本善于引导有效渗透

教师的天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包含着育人。实现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面对着一块块未经琢磨的玉石,通过我们教师这个工匠的琢磨、加工,就会现出瑰丽的容颜,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在此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善于引导,掌握特征,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年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透过情感积淀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从而产生共鸣呢?将“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问题的联系;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可见,语文课对学生情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快乐朗读,激起共鸣,入境入情品味审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我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并从中欣赏作品语言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张扬个性,把握时机,润物无声规范行为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四、以生为本,捕捉生活,妙趣横生揣摩真情

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必须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开阔视野,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我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养成观察周围环境、人、物的习惯。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妙趣横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大语文教育系统,通过不断扩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和信息交流,全方位提高语文能力。活动形式多样,如办小报、故事会、朗诵会、征文比赛、参观访问等,或是组织学生郊游、野炊、举行文体活动等,活动后,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由于学生投入其中,兴趣盎然,情绪愉悦,学生作文时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热情,作文也就不难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从中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揣摩人间真情、品味美好人生。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学科,不仅仅是“文以载道”,而且在教学中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结合教材优势和学生实际,以生为本,快乐学文,相机诱导,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吴继槐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浅谈.漳州教育信息网,2010,7,18,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82274。

[2]边建松语文与德育.中小学教育网,2006,5,23,http://www.g12e.com/html/7/52/146/2006/5/li489367493256002540-0.shtml。

[3]若晨新课改下的语文审美教育——从《再塑生命》一文中体验美、创造美.中学语文学科网,http://blog.luohuedu.net/blog/240714.aspx。

[4]凌宗伟什么是好的德育.《人民教育》,201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