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常见心理社会问题与应对

/ 2

青春期常见心理社会问题与应对

邓斌菊

邓斌菊(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23400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04-0443-02

青春期都是一段由不成熟的儿童期进入成熟的成年期的成长阶段,在该阶段中要为将来做准备(Larson&Wilson,2004)。青春期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经济上的过渡阶段,常把它粗略的定义为生命过程中第二个十年。由于年轻人生理上更加早熟,而且很多人把工作和结婚的年龄推迟到25岁左右,所以,把青春期看作从大约10岁到20岁出头这样一个阶段更为合理些[1]。很多人认为青春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骚乱时期,其实大多数人都可以平稳地。尽管如此,有些人进入青春期也会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扰乱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影响到了他们身边的人。

1青春期常见心理社会问题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专家常把青春期的心理社会问题分成三大类:有害物质滥用、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Achenbach&Edelbrock,1987)。

有害物质滥用是指不恰当地使用药物,包括含有酒精和尼古丁和合法药物,大麻、可卡因和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等非法药物,以及兴奋剂和镇静剂等处方药物。

内部障碍是指那些指向自身,表现为像抑郁、焦虑或者恐惧等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的问题。

外部障碍则是指那些以行为问题为主要表现的指向自身以外的问题。青春期常见的外部问题包括青少年犯罪问题、反社会性的攻击行为,以及逃学问题。

另外还有如学业问题、和同龄人间关系等问题。

上述各种问题彼此间都有着明显的协变或共生关系。例如,和同龄人相比,参与犯罪活动的青少年,也更可能逃学,过早地参与性活动,以及做出攻击他人的事情来。再如,具有高度消极情绪易感性的青少年,很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困扰。

2青春期心理社会问题的应对

2.1有害物质滥用的应对

2.1.1原因分析

青少年使用和滥用有害物质可归因于心理、家庭、人际交往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比如,具有易怒、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人格特征的,家人和朋友对于药物使用或越轨行为有着较宽容的态度的,家庭关系紧张的,生活在使用药物不会受到太多阻扰的社会环境中的,父母滥用药物或者酒精制品的,都是导致青少年滥用有害物质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1.2应对措施

2.1.2.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途径有提高自我评价,没有抑郁症状,增强学业成就感,构建同学校和家人间的紧密关系等。

2.1.2.2改善社会环境政府控制或者限制可以获得药物的途径、建立社区中涉及药物使用的行为规范、制定与药物有关的法律、借用大众传媒开展药物使用的宣传教育。

2.1.2.3削弱青少年使用药物的动机大力开展禁烟教育并提升吸烟的经济成本,是更具有实际的价值控制方法;努力改善青少年整体上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他们发展其他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活动中;告诉青少年药物的危害,教授青少年如何拒绝使用药物,让他们参与能够提升他们自我评价的活动;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训改善青少年与家人、学校和同龄人的关系,进行针对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同龄人、父母和教师的,影响整个社区的相互融合的干预措施;把针对青少年本身和针对青少年家庭的措施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成效。

2.2外部问题的应对

2.2.1原因分析

青春期的外部问题有违法活动、犯罪活动、攻击行为,以及其他品行问题。这些行为产生的危险因素可能有:混乱的家庭状况,如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易激怒、自控能力差、好斗等个性特征;群体情境的压力等。

2.2.2应对措施

预防早期出现的同家人间的矛盾,家人的支持和学前教育结合起来,防止早期的学业问题;社会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家庭问题、个人心理疗法、群体疗法等。已经显现出一定成效的方法是:试图改变青少年犯罪分子对于攻击行为的作用的看法,并且传授他们除了攻击行为以外的可以为社会所接纳的其他行事方式。和关注青少年个体的干预措施相比,以家庭为载体的干预措施(比如对父母的培训,家庭疗法,或者治疗性看护)可能会取得更大功效。青少年犯罪的干预策略可归纳为:第一,在个体水平上帮助他们,传授给他们抵御同龄人压力的技巧,以及不诉诸武力就化解矛盾的方法;第二,通过对父母的培训,使他们能更为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督,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青少年跟同龄人参加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第三,通过对课堂、学校和社区进行干预,尽可能改变更大范围内的青少年的生活氛围,从而营造一种不赞成反社会行为,鼓励亲社会行为的环境;第四,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从而让青少年清楚地认识到,不轨行为所必然导致的后果,以此来防止青少年日后在做出同样的事来。

2.3抑郁、自杀等内部问题的应对

2.3.1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内部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可能是由环境条件和个人倾向性相互作用所致。青少年遇到长期或急性压力源时,就有可能出现抑郁的状况。这种压力源主要有:激烈的家庭矛盾、不受同龄人欢迎、学业上的麻烦,尤其是失恋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第一次发作的最为常见的单一因素。

另外,遗传也是构成抑郁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易于抑郁的这种倾向性往往在某些家庭中集中表现,父母抑郁的青少年自身出现抑郁状况的可能性是其他年轻人的3倍。

抑郁的出现也与个体的认知方式有关,常常感到无望、悲观以及容易自责的人,容易引起抑郁,消极的认知既是抑郁的结果,也是会导致抑郁。

2.3.2应对措施

预防青少年抑郁要强调传授有助于他们应对压力的社交能力以及生活技能,对那些父母有过抑郁的青少年和处于压力之下的青少年,要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

治疗青春期抑郁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物的生物性疗法,同时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抑郁的根源,让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他人对他们的支持,实施以改变他们认知方式为目的的心理疗法,如领悟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

综上述,青少年的心理社会为题与遗传、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和个体的认知状况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斯腾伯格著.戴俊毅译.青春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