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学生心理成长的引路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作学生心理成长的引路人

于学卿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宋家学校于学卿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阐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在步入一个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在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心理成长的引路人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去,对实现健康教育各项目标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达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尝试。

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教学活动如果只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忽视了教学心理健康,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学校教育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科学的认识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实践中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自助”原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通过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更高一些。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爱憎分明,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比较强,要提高实效性,必须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以需要恰当、良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学生们一块绿地,让他们参与栽花种草和管理;给学生一片墙壁,让学生自由设计图案和内容,所布置的内容随着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顺人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操场绿地充满绿色和生机,花草树木生长繁茂,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教室宽敞明亮,整洁舒适。整洁优美的环境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班级氛围等,它包括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民主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学生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是朋友,值得信服的人,才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扮演学生心理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从心里接受善意的指导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