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浅谈

徐果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215122

论文摘要: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探究式教学中,将会一改往日教师主导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这种探究式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

探究式学习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全面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学生之间团结互助,适时探究,生生、师生共融,才能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快乐之中,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小组之间对知识的探究活动,从而体验与理解探究的艰辛与喜悦,继而透彻地理解知识要点,从而达到灵活的应用,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以求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地攀升。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learning”翻译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通过主动的探索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探究”可以看作教或学的过程。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谈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强调以教材中的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

二、物理探究式学习在初中阶段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内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团体,每个小组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互相分工而又协同共进的一种团体学习模式。相对于以往的自顾自地学习,探究式学习更为注重团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学生在教师的暗示和引导下交流学习体会,自主探索未知领域,批判性的研讨课本里的各种理论、观点、思路、方法等,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了个体知识探究的思路,又通过团队协商的方式,使集体的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要素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某些探究过程可能只包括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

四、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技能的发展

施瓦布曾解释说,通过探究教学涉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包括如下五方面探究技能的发展:确定和界定问题、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作出有意义的结论。需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1)给学生呈现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2)明确问题,确定研究中的困难,困难可能在于数据的收集和解释、实验的控制和推理等;(3)思考问题,提出假设;(4)思考解决困难的途径、办法或是重新设计实验,或用不同方式组织数据;(5)导出结论。

作为探究的科学则涉及使人对科学的认识超越仅是事实的集合,从而把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手段来对待。作为探究的学强调科学也可能出错,处在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完善过程中,而不是不可能出错,永远正确,封闭保守。也就是说,作为探究的科学是怀疑性的而非教条式的,是不断变化而非僵化静止,它不是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而是在特定时间里对世界的最充分的解释。

五、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知识产生过程的乐趣,并掌握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也不能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策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途径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摩擦有关的例子,然后结合学生所举的例子,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很多,有的可能很不合理,对此,教师应以鼓励为主。然后,通过师生讨论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猜想”过后很自然地进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因为学生可能猜想到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很多,如压力、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接触的面积、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等。在探究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单独研究,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因素问题。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个大组研究一个子课题,即研究其中影响摩擦力的一个因素。然后让各组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即设计可需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记录数据表格)进行交流,修正完善后各组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与评估。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主动探索,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自主、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智星.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2期.

[2]王兴义.物理课堂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J].考试周刊,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