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AIS血压变化规律与临床治疗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AIS血压变化规律与临床治疗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龚图影

克东县中医院1648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压变化规律及减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40例非卒中患者的血压进行连续2周动态观察,并对116例伴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卒中组血压以发病后入院时测为最高,在无降压治疗情况下,其血压迅速下降,5天内达病前水平,以后在此水平波动。轻中度血压升高的脑卒中组降压治疗显效率及有效率较非降压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较高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降压治疗显效率及有效率与非降压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轻中度血压升高不宜进行降压治疗,而对较高血压可采取降压治疗。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降压治疗;预后

众所周知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且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于发病后数小时内血压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这种血压升降的变化规律对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是否采取降压的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笔者对256例经临床及头颅CT证实的AIS患者的血压进行2周动态观察,以探讨AIS后血压的变化规律,并对116例伴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降压治疗,了解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卒中组:2010年1月~2011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56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3],均经头颅CT证实,均为发病12h内入院,男168例,女88例,年龄31~89岁,平均(63.20±10.16)岁。对照组:选择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卒中患者240例,男108例,女132例,平均年龄(62.36±9.8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分组将256例患者按血压情况分组,BP≥140/90mmHg(18.7/12kPa)为高血压卒中组,BP<140/90mmHg为非高血压卒中组。高血压卒中组患者BP≥195/110mmHg(26/14.7kPa)为降压治疗a组,BP在140~194/90~109mmHg(18.6~25.9/12~14.6kPa)患者随机分为降压治疗b组及非降压治疗组。降压治疗a组及b组均给予降压治疗。

1.3方法住院后第1次血压为首次血压(IBP),以后第一周,每天早6点~晚8点测血压一次。第二周每日早6点测血压1次,患者均采取仰卧位,测量前休息10min,固定专人用标准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侧动脉血压。以此计算出每天的平均收缩压(MSBP)和平均舒张压(MDBP)及平均动脉压[MABP=MDBP+1/3(MSBP-MDBP)]。卒中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复方丹参及胞二磷胆碱静点。降压治疗a组及b组给予硝苯地平或开搏通口服。

1.4疗效判定标准卒中组患者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分别于入院时、第三周给予评分并记录,临床疗效评分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在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统计学处理MSBP值对比用t检验,治疗显效率及有效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病前有高血压者卒中组168例(65.6%),对照组64例(2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降压治疗的脑卒中组患者140例,对照组164例,其入院后MSBP变化情况见表1。卒中组与对照组入院后血压均以IBP为最高,以后卒中组迅速下降,24h内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第5天卒中组血压达病前水平,以后在此水平波动。MDBP、MABP变化情况与MSBP相类似。

2.2临床治疗结果降压治疗a组与非降压治疗组比较显效率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4、2.07,P>0.05);降压治疗b组与非降压治疗组比较显效率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6、4.24,P<0.05);非降压治疗组与非高血压卒中组相比显效率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9、0.02,P>0.05)。降压治疗a组死亡4例,降压治疗b组死亡2例,非降压治疗组死亡2例,非高血压卒中组死亡4例,四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3讨论高血压是AIS最危险的因素之一,无论收缩压、舒张压均与AIS危险性的增加成线性关系。本研究发现AIS患者病前有高血压者占65.6%,对照组仅为26.6%(P<0.01),提示高血压与AIS有密切关系。多数AIS患者在发病数小时内血压明显升高,即使未行降压治疗,其增高的血压也有自发性下降趋势[5~7],本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发病12h内达高峰,于5d内下降至病前水平,6~14d基本维持该水平。此与报道相一致[8,9],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升高是暂时的,能自发性下降,是一种应激反应。导致这种血压规律变化的机制不制清楚,可能与儿茶酚胺和皮质类固醇水平增高的应激反应有关,包括机体对卒中的应答,住院引起的心理反应以及颅压升高有关。

目前尚缺乏临床资料证明缺血性卒中患者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是否有益[10,11],一般认为由于缺血脑组织部分或完全丧失了脑血流量的自己调节机制,该缺血区脑血流几乎完全依赖动脉血压来维持脑灌注,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反而使脑缺血性损害加重。本研究发现轻中度血压升高的卒中患者降压治疗其显效率(32.3%)、有效率(55.9%)均低于非降压治疗组(显效率57.7%,有效率8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较高血压的卒中患者降压治疗显效率及有效率与非降压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缺血性卒中轻中度升高的血压不宜降压治疗,以防止继发性脑损害加重,而对较高的血压可以采取降压治疗以防止其它严重的并发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升高的血压有自动下降趋势,对轻中度升高的血压不宜降压治疗,对较高的血压可采取降压治疗。

参考文献:

[1]邵桂满,荣阳,荣根满.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3-64.

[2]高艳丽,荣阳,荣根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血压变化与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06,3(12):30-32.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王湘庆.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l):39-41.